游戏百科

江海风物丨炕虾籽·虾籽烧饼

如东虾籽烧饼自从上了央视声名远播,成为如东美食的代表,其中灵魂食材虾籽出了名,但其制作过程却鲜有提及。

如东虾籽是产自南黄海春汛红毛虾,此时虾肥籽多,如东人把淘洗出的虾籽用火炕,称作“炕虾籽”。虾籽沥水后放铁锅内小火慢炕,青灰色虾籽慢慢变成粉红色,不待完全炕干就要关火。炕虾籽是个技术活,老了嫩了都不行,老了虾籽焦了,嫩了后期会发霉。晒一个好日头,虾籽粒粒呈橘红色。此时虾籽混有虾芒且坨在一起,须碾开再用箩筛筛去虾芒,虾籽成矣,鲜味袭人。

过去海味店不售卖虾籽,都是人们自产自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掘港街上第一楼、丁普照、广雅楼、掘港饭店、大墩子等规模较大的饭店生意好,购买红毛虾多,虾籽自然多,烧菜、做点心使用较多。虾籽除大家熟知的用于制作虾籽烧饼外,还用于拌菜、拌面、配菜或者摊烧饼等。拌菜是端午节如东人的家常菜,其实就是拌凉菜,饭店做得讲究称作“三鲜凉拌鸡”,把粉皮、萝卜、豆芽、虾仁、硝水肉、鸡丝、琼丝等几种食材凉拌,最后再撒上虾籽,这一撮虾籽是灵魂,起到提鲜的作用。凉拌莴苣丝上撒上一撮,绿色的莴苣点缀上红色的虾籽,脆爽咸鲜。虾籽拌面是如东的另一美食,又叫干拌面,如皋称为盘水面。讲究的师傅把面条码在青瓷三星碗里,如同姑娘的头发一样一丝不苟,面条上撒上一大撮虾籽,再配上一碗骨头汤。客人趁热用筷子搅拌,直至虾籽拌匀,用筷子挑一大筷,鲜糯爽口,两三筷子后一碗虾籽拌面就下了肚,再喝几口骨头汤,化化食。如东人说的摊烧饼就是比照摊煎饼,比煎饼厚,面里和上虾籽,吃起来鲜得来!过去饭店做菜也放虾籽,如:三鲜烩鱼肚(鱼皮),鲜上加鲜。听老师傅说,虾籽还可用于制作虾籽包子,不过已近绝迹。

再来说说虾籽烧饼。如东店家做虾籽烧饼由来已久,但过去虾籽放得少,一些老饕自行携带,算是加料。印象中很少有人带虾籽,带猪油渣的倒是有的。如东本县掘港、岔河、栟茶、双甸、丰利等地常有人在网上说本镇的烧饼好吃,其实放眼全县乃至南通地区,烧饼制作因是同源,时间长了略有差异。如东烧饼加上虾籽,故烧饼有一种独特的鲜香,为烧饼增加了品类。如东菜是淮扬的底子加上海鲜的原料,可视作“开拓创新”,形成了如东本帮菜。现在如东虾籽烧饼“大红大紫”,本地的弹琴路书儿烧饼、东节制闸老街烧饼、栟茶一柱楼烧饼等都常常排起长长的队伍,抖音、快手上时有曝光。俗话说“回炉的烧饼不香”,要现做现吃,引得很多外地朋友慕名而来,一些在外地的如东人回家,必要带些虾籽烧饼,也算聊慰乡愁!

虾籽自带一股鲜气,或者说是腥味,很多内地的朋友不太习惯,如东往西的泰兴、靖江等,甚至是如皋一带莫不如此。过去老人有句俗语“海鲜不到白米”,说的是海鲜由于不易保鲜,运输距离最远从如东(东台)沿海到泰州白米镇,即便如此,改革开放前海鲜在如东岔河镇往西也不太流行。虾籽虽可以保存,但知名度在过去还是有限的,仅仅是如东东部的“调味辅料”,谁料想虾籽如今为大众知晓了!

文:赵一锋

图:如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