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世界都在赌中国和美国究竟谁先撑不住,现在的情况是中国有货,美国有钱,可美国的钱买不到中国的货,中国的货也卖不出去,赚不了钱。 美国刚刚启动了对等关税政策,平均税率飙到17%。说白了,就是打算靠涨价逼中国让步。结果呢?衣服涨价38%,鞋子贵了40%,超市连纸巾都跟着蹭上风口。 就拿家电行业来说,2025 年前三季度,中国空调、冰箱的出口量同比下降了 12% 和 8%,其中对美出口降幅更是达到 18%,不是中国产不出,而是美国的关税和采购限制把路堵了。 美国 2024 年对中国家电加征的关税还没取消,一台中国产空调出口到美国,光关税就得交 25%,再加上运费、仓储费,到美国市场的售价比本土品牌高了近 30%,美国零售商自然不敢多进货。 更麻烦的是工业零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零件生产国,小到汽车芯片的配套组件,大到风电设备的轴承,产能占全球的 40% 以上。 可美国去年出台的《芯片与科学法案》,明确限制美国企业采购中国的工业零件,哪怕是没有技术风险的普通组件也不行,这直接导致中国零件厂商手里的订单少了三分之一,仓库里堆了价值近百亿元的零件等着出货。 再看美国 “有钱买不到” 的困境,最明显的是新能源领域。美国这两年大力推进新能源转型,计划到 2030 年安装 300GW 的太阳能发电设备,可太阳能面板的核心组件,光伏逆变器,全球 70% 的产能在中国。 美国想自己造,可本土产能不足 10%,而且技术还落后中国两代,造出来的逆变器不仅成本高 30%,故障率还比中国产品高 5 倍。 美国采购商不是不想买中国的,而是美国政府规定,使用联邦资金的新能源项目不能采购中国设备,这就导致美国企业要么花高价买本土产品,要么放弃联邦补贴买中国设备,不少中小企业卡在中间进退两难。 还有稀土相关产品,中国稀土加工产能占全球 85%,美国造导弹、芯片都离不开中国的稀土材料,可美国为了 “供应链安全”,要求企业减少对华采购,结果 2025 年美国稀土材料库存同比下降了 40%,不少军工企业都开始担心产能跟不上。 美国这边,除了关税,还有 “实体清单”“供应链审查” 等一堆限制,中国这边,为了反制美国的限制,也对部分关键资源实施了出口管制。 对中国企业来说,“货卖不出” 直接影响了营收和就业,不过企业也在想办法突围,比如把生产线搬到墨西哥或东南亚,先把零件运到当地组装,再以 “本地产品” 的身份出口美国,虽然成本增加了 15%,但至少能保住部分订单。 还有些企业干脆放弃美国市场,把重心转向中东、非洲,2025 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中东的家电出口就同比增长了 25%,多少弥补了对美出口的损失。 美国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买不到货” 推高了成本,还拖慢了项目进度。美国一家太阳能安装公司,因为买不到中国的光伏逆变器,不得不把原本 2025 年完工的项目推迟到 2026 年,光违约金就赔了 500 万美元。 底特律的一家汽车零部件厂商,想找中国采购一批轴承,可因为审查流程太长,只能先从日本采购,成本比中国产品高了 40%,利润率直接下降了 3 个百分点。 美国消费者也感受到了影响,2025 年美国市场上的中国家电售价同比上涨了 12%,而本土家电因为产能不足,经常出现断货,不少消费者得等上一个月才能买到想要的冰箱、洗衣机。 现在全世界都在盯着这局面,有人赌中国撑不住,觉得 “货卖不出” 会拖垮出口企业;也有人赌美国撑不住,认为 “买不到货” 会推高通胀,影响经济复苏。可实际情况是,双方都在想办法适应 —— 中国企业在开拓新市场,美国企业在寻找替代供应链,只是这个过程既耗时又耗钱。 说到底,这种 “有货卖不出、有钱买不到” 的僵局,对双方都是损失。中国少了美国这个大市场,出口增长受影响;美国多花了钱,还耽误了发展进度。 要是双方能放宽政策限制,让市场回归正常的供需匹配,中国的货能顺畅卖到美国,美国的钱能买到需要的产品,对双方都是好事。可现在的情况是,政策限制还在增加,双方的 “错位” 短期内很难缓解,这场 “谁先撑不住” 的赌局,恐怕还得持续一段时间。 所以,这场“赌局”远未结束。但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单纯靠“有钱”已经压不住“有货”的了。 未来的竞争,拼的是谁能造出更好的东西,谁能团结更多的伙伴,谁能建立起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全球贸易新规则,这场“掰手腕”,比的不是谁嗓门大,而是谁的“内功”更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