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麋鹿是我国的特有物种,经历了商周时期的极度繁盛、19世纪末期流落海外本土灭绝的沧桑历程。1985年,我国开展麋鹿重引进项目,麋鹿重回故里。从此,呦呦鹿鸣再次响彻永定河畔。今年是麋鹿回家40年。40年来,我国大力开展麋鹿保护研究工作,麋鹿种群数量得到了大幅增长,从建群时的77只达到了如今的1.4万余只,为麋鹿永续发展建立了强大的基因库。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又名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以下简称麋鹿苑)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国家一级珍稀保护动物麋鹿的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应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科学传播等三大内容为主线,进行相关的科研科普工作,为麋鹿保护工作书写了动人的篇章。
用脚步丈量传承“南迁精神”
周末,位于南海子的麋鹿苑又迎来了众多游客,大家在这里观展览、游生态、赏麋鹿。绿草如茵、树木丛生,麋鹿闲庭信步、孔雀悠然自得,一片生态和谐的景象。谁能想到,4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1985年,首批麋鹿还家工作是在麋鹿苑选址并开展的。这里是麋鹿的科学发现地、本土灭绝地,还是麋鹿的重新回归地。”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段建彬边说,边拿起了一本图册,详细介绍着。“你看这些图片,记录着当时老一辈科研人员工作的环境。当时没有办公室,单位就租用友邻单位的库房;没有食堂,大家就地架锅做饭;没有宿舍,大家就住在机井房;工作之余大家还开垦了‘玉米人’农场,自己种粮种菜……建苑初期,尽管困难重重,最初的麋鹿守护者们还是怀揣着那份野生动物保护的情怀,来到荒凉的永定河畔,乐此不疲地开始了最初的麋鹿保护事业。”
“现在麋鹿的生活环境、游客的参观环境以及我们的工作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很大的改善。”段建彬回忆。2009年他从北京建筑大学毕业来到麋鹿苑,这一年,麋鹿栖息地刚刚完成了改造。2010年,结合麋鹿苑的规划蓝图,有着丰富施工经验的段建彬带着他的团队便开始了参观区和实验区的改造建设。
晒、潮、热……背着大画板、一身迷彩服、踏雨靴、戴草帽,一天走上几万步。就这样半年的时间里,段建彬将近900亩的麋鹿苑走了个遍,调查了苑区所有的基础数据,手绘草图百余张,为后续的建设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麋鹿苑成立之初的科研人员来自国家自然博物馆(原北京自然博物馆),祖国的一声令下,老一辈的科学家们便放弃了京城美好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环境,只身来到荒凉的凉水河畔,我们麋鹿守护者将这种精神称为‘南迁精神’。比起老一辈的科研人员,我们这点苦不算什么,我只是在践行他们的‘南迁精神’。”
满怀热爱做好保护事业
上午,北京麋鹿苑生态实验中心、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郭青云正在进行麋鹿疾病监测。多年来,她所在的中心在麋鹿遗传、行为、疾病、饲养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突破了疾病防控、饲养管理、遗传瓶颈“三道难关”,为麋鹿保护提供了扎实的科技支撑。
据了解,疾病是麋鹿生存的最大威胁,常见疾病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以及普通疾病。魏氏梭菌病是麋鹿最致命的疾病之一,从目前来看,它对麋鹿种群健康和未来发展影响会更大,所以建立麋鹿疾病预防体系已成为从事麋鹿保护研究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
今年是郭青云在中心工作的第9个年头。9年中,她和同事们一起努力,用热爱之心书写着麋鹿保护的故事。进入夏秋季节转换,这也是科研人员重点关注的时间节点。看看有没有离群的麋鹿,观察麋鹿是否有异常情况……在日常巡视中,手拿望远镜的她认真观察着心中的这群“小可爱”——麋鹿。
“我们的工作场地不仅仅是实验室,广阔的大自然中麋鹿生活的地方都是我们忙碌的‘战场’。”正如郭青云所说,作为麋鹿保护研究人员的她常常要到户外进行麋鹿种群调查、采集样品等作业。“环境还是很艰苦的,一天走上两三万步是常事。”她回忆,“冬季,我们要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做采样。气温很低,差不多零下二十多摄氏度。手冷啊,但也不能戴厚手套。因为我们要保持精准,就只能戴着那种很薄的橡胶手套。”
除去和艰苦环境做斗争,作为麋鹿保护研究人员还要有强大的内心做支撑。“在野外做采样,不是你想采到就能采到的。”郭青云说,“有时候,我们舟车劳顿来到麋鹿生活的地方采样,但可能一天都没有觅得它们的踪影,这时就要考验耐心了”。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突破。”郭青云这么形容自己和同事们的工作。这群热爱且坚持的人们,也交出了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就在不久前,由麋鹿苑领衔的科研团队,在麋鹿基因组、遗传多样性、肠道微生物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团队研究挖掘到5个麋鹿适应环境的功能基因,为揭示麋鹿适应不同环境提供微观关键证据,为麋鹿潜在适宜栖息地筛选和种群健康管理提供科学参考。他们运用DNA宏条形码技术首次绘制出麋鹿的“中国美食地图”,发现它们能享用400多种本土植物自助餐。此外,还建立了首个麋鹿专属菌种库。
2025年8月1日,来自麋鹿苑的第二批6只麋鹿顺利抵达浙江太湖畔,这是中心40年来第67次对外地输出。“麋鹿外地输出工作也是我平时工作中的一部分。”郭青云介绍,每次外输前,她都要和同事到输出地方做实地调研。“要看看环境、气温、气候、植被等适不适合。麋鹿出发前,我们还要给它们做‘体检’。此外,还要给输出地方做麋鹿健康、疾病监测等技术服务。”
据了解,40年来,麋鹿苑已建立迁地保护种群达50个,累计输出683只,覆盖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等关键生态区。
多措并举讲好麋鹿故事
40年中,麋鹿苑科普教育功能逐步提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里设有《世界麋鹿展》基本陈列,人们还可以参观分布在园区各处的麋鹿苑生态文明科普展示。
不局限在麋鹿苑开展科普教育,工作人员还将科普的脚步外延,让更多人了解麋鹿、走近麋鹿。今年6月20日,“麋鹿号”京津冀巡回科普行在河北省涿鹿县合符小学拉开帷幕。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联合三地中小学校,共同打造了一场集展览展示、科普讲座、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科普盛宴。活动全方位展现麋鹿的科学、文化与生态价值,提升中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深化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理解。
此外,麋鹿苑还通过多元化的措施来讲好麋鹿故事,展示中华传统鹿文化的魅力。不久前,就举办了一场集科普、科技、体验、文创、非遗文化于一体的科普活动。活动现场,观众们通过沉浸式体验,了解了我国在麋鹿及生态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以一“鹿”锦绣为题,推出了麋鹿IP系列文创产品130余项,进一步打造麋鹿品牌形象,将文化符号转化为保护动力。近年来,麋鹿苑还出版了《麋鹿故事读本》《麋豆环游记》《麋鹿苑自然笔记》等10余部科普图书,监制创作了《麋鹿瑶》《鹿鸣》《麋鹿归途》等多首原创歌曲,创作了《麋鹿四季》《鹿王争霸》《“迷”了个鹿》等科教影视作品。
“如今,麋鹿苑已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40年间,一代代麋鹿守护者辛勤付出、默默耕耘,用青春和热情在永定河畔书写着麋鹿失而复得的传奇历程。我们正以麋鹿保护为缩影,做好首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宣传工作,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北京经验。”段建彬自豪地说。
□本报记者盛丽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