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卡斯特罗来中国大使馆吃饭,在菜园里发现了一个绿色的水果,觉得很奇怪,就摘下来咬了一口,这一咬改变了整个古巴的餐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古巴经历经济困难,物资匮乏,新鲜蔬菜在当地几乎成了稀罕物,那时的哈瓦那街头,市场上能买到的大多是土豆、木薯,偶尔有点红糖或者咖啡豆,对于习惯吃青菜的人来说,这里的餐桌实在单调。 就在这时候,徐贻聪大使即将赴任古巴,他没有带什么贵重物品,反倒在北京的一个菜市场转了几圈,买了一包家乡的普通黄瓜种子,揣进了西装口袋,或许他也没想到,这包种子很快会成为“外交明星”。 抵达哈瓦那后,徐大使和同事们在使馆后院动手,把一块闲置的荒地开垦出来,准备试试看黄瓜在这片异国土地上能不能扎根,哈瓦那的阳光充足,海风咸湿,土壤夹杂着碎珊瑚,种子下地后,大家每天轮流浇水,搭架,除草,耐心照顾着这一小片菜地。 最初,大家也没抱太大希望,种子能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谁也说不准,但没想到,过了没多久,细细长长的瓜藤,顺着竹竿往上爬,藤蔓一天天伸展,到了收获季节,绿油油的黄瓜挂满了藤,格外精神。 这片小菜园的变化悄悄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偶尔有使馆的工作人员带着自家孩子来参观,顺手摘一根新鲜黄瓜回去凉拌当菜,有人说,这瓜比家乡的还脆。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卡斯特罗到访中国使馆的时候,那天他身穿绿军装,步伐带风,手里还拿着雪茄,随意在院子里转悠时,无意中发现了这片葱翠的瓜藤,好奇之下,他摘下一个,直接咬了一口。 没想到,黄瓜清脆甘甜的口感立刻吸引了他,他转头问徐大使:“这是什么?”得知这是中国黄瓜后,他连连点头,说这东西比本地粗瓜好吃多了,还开玩笑说想把这种瓜推广到全国。 卡斯特罗的兴趣让这根黄瓜彻底“火”了,使馆把剩下的黄瓜种子送给了古巴农业部,还附上一份种植说明,农业专家们起初还有点疑虑,担心这种细瓜能否适应盐碱地,但试种几个月后,哈瓦那郊外很快长满了藤蔓,黄瓜收成不错,大家都觉得新鲜。 这时候,古巴各地的农户开始尝试种植这种中国黄瓜,很快,菜市场上就多出了一种跟本地黄瓜长得不同的新品种,无论是主妇做菜还是大厨腌制,这种口感清脆、颜色鲜亮的黄瓜都成了抢手货。 不仅普通百姓喜欢,古巴军队也加入了种植行列,那几年,军营里流行起“种菜比赛”,有的士兵甚至在坦克旁边搭瓜架,有人说,当兵的擦完枪就去捉虫子,场面特别有意思。 在推广过程中,一些古巴华侨也积极参与,有一位华裔将军,每年都要把自家院里的黄瓜送给周围邻居品尝,还会定期把种植情况告诉徐大使,大家都觉得,这种来自中国的蔬菜给生活带来了新鲜感。 黄瓜很快成了古巴人生活的一部分,菜市场上,卖菜的大妈开始吆喝“新鲜中国瓜”,主妇们用它凉拌、腌制,连大学食堂也将其列入菜单,有些老人说,这瓜让他们想起多年前中国专家来古巴支援的日子。 在这场“黄瓜外交”中,不仅有大人物的推动,也有许多普通人的参与,有人说,外交官送来的是一包小小的种子,却让古巴人的餐桌变得丰富起来。 为了感谢徐大使的贡献,古巴政府还专门给这种黄瓜命名,大家亲切地称它为“徐贻聪黄瓜”,政府还给他颁发了奖状,民众送别他离任时,有农民拉着他的手感激地说:“你带来的不仅是黄瓜,更是希望,” 时间过去多年,这种黄瓜在古巴生根发芽,菜市场上依然能看到“中国黄瓜”的招牌,买菜的阿姨看到中国人,总会多塞两根,还热情地讲故事,小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这根瓜背后藏着一段特殊的友谊。 近年来,中古两国在农业方面的合作更加密切,中国的农业专家带来了耐盐碱的新型黄瓜品种,和古巴科研人员一起研究如何提高产量,智能温室技术也在当地推广,让黄瓜不再受限于气候和土壤。 古巴农业部门还把改良版中国黄瓜列入国家粮食安全作物名单,在西部建立专门的育种基地,原本只种甘蔗的田地,如今也长满了翠绿的瓜藤,每到收获季节,农民们满脸笑意,菜场里热闹非凡。 徐大使多次访问古巴,每次看到市场上卖着“中国黄瓜”,心里都很感慨,有一次,他遇到一位老农,专门递上一根刚摘下来的黄瓜,说这是家里最好的瓜,要送给中国的朋友。 信息来源:新华网《俭朴、热情、睿智——三位中国大使追忆卡斯特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