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算力共振下的全新机遇与资产重构

■蔡恩泽

10月9日,旭创科技位于泰国工厂的800G硅光模块正加急发往北美,这批纳入谷歌2026—2028三年框架协议的20万只首批发货,只是其总量180万只订单的序章。与此同时,光迅科技发布的2025年三季报显示,单季净利润同比增幅达52%—78%,再次验证同一趋势:通信设备板块已走出依赖运营商集采的旧周期,进入AI算力外溢与6G预研共振的新赛道,而800G模块产能排产队列已延伸到2027年,成为这场变革最直观的注脚。

需求结构正在根本重塑。2025年中国通信设备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35万亿元,其中运营商网络设备占比进一步降至42%,企业专网及算力基础设施占比升至39%。北美变化更为剧烈:谷歌、Meta、AWS三大云厂商2025年合计资本开支上调至2460亿美元,同比再增28%,直接催生800G模块出货量同比出现三倍增长。旭创科技不仅锁定5.8亿美元长期订单,还把框架总量追加至220万只,其38%的毛利率较传统100G产品高出12个百分点,完美诠释了“量价齐升”。

国内动能同样充沛。“东数西算”八大枢纽2025年前三季度新增机柜超82万架,带动光模块采购额突破420亿元;6G预研经费在头部设备商研发预算中占比已升至30%,太赫兹与RIS试点在雄安、深圳同步落地,多重因素叠加,2025年中国光模块市场规模预计首次突破400亿元。

龙头策略切换最为清晰。光迅科技即便面对美国新一轮关税清单,仍依靠800G/1.6T高端模块销售实现利润高增,其逆境突围的关键是连续三年研发投入占比保持15%以上,硅光及LPO方案占比已升至出货量的46%。旭创科技则走“双海”路线,泰国、越南工厂合计产能占比达65%,不仅规避25%关税,还利用当地7%所得税优惠将综合成本压低20%,叠加自动化产线,交付周期比国内缩短3周,形成“技术+成本+交付”三重壁垒。

高增长与低估值的反差正在创造配置窗口。通信设备板块当前市盈率(TTM)仅18倍,处于十年8%分位,而行业未来五年复合增速预计达10%,2030年市场规模将扩容至2.8万亿元。全球流动性重回宽松,进一步放大性价比。除了光模块,交换芯片、薄膜铌酸锂调制器、CPO光学引擎等配套环节同步爆发:2025年国内400G/800G交换芯片出货量同比激增260%,华为、中兴、锐捷等自研占比突破70%,带动上游FPGA、高速PCB产值三年复合增速达42%,形成“核心器件——整机设备——场景应用”完整增长链。

风险同样尖锐。供应链方面,美国仍维持对华7nm及以下EDA工具出口管制,使高速DSP、相干光芯片进口依赖度维持在35%左右,成为扩产隐忧;技术迭代方面,1.6T模块虽已进入小批量试生产,但标准组织在通道数、调制格式上尚未统一,OFC2025展会上多家厂商出现互通失败案例,显示新一代技术对现有产能的潜在冲击;行业标准方面,3GPP与IEEE在6G光谱划分、接口协议上分歧依旧,可能使2027年前全球多模基站成本额外增加140亿元至180亿元,拉长研发回收周期。

然而,算力需求的刚性增长与6G的确定性推进,已为行业奠定“长坡厚雪”。从旭创科技的订单放量到光迅科技的业绩高增,从“东数西算”的机柜轰鸣到北美云巨头的资本倾斜,多重力量正推动通信设备完成新一轮价值重估。对投资者而言,机会不仅在于800G/1.6T模块的爆发,更在于那些能在硅光/LPO/CPO方案上持续领先、在海外产能与上游芯片实现双保险、在估值低位拥有充裕现金流的“三好”龙头。这场由算力驱动的资产重构,正在重写通信设备行业的未来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