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战士李陶雄中弹牺牲,送葬途中遗体竟两次从车上跌落,护士郑英察觉异样,决定查看棺袋,结果当她打开塑料袋那一刻,眼前的一幕令人后怕! 说1984年那场老山战役,中越边境的硝烟还没散尽,中国人民解放军就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李陶雄就是其中一员,那年他才二十出头,来自湖南农村,入伍没几年,就随部队奔赴前线。部队的任务是配合边防力量拿下茅山,这地方和老山对峙,占住了就能给主力减轻不少压力。指挥部计划周全,强调隐蔽渗透,切断敌方援路,再从侧翼包抄。 李陶雄所在的班组挑了最险的活儿,深入敌后。清晨战斗打响,他们在雾蒙蒙的山林里推进,地雷埋得到处都是,每一步都得留神。班里战友李卫东不幸踩中一颗,当场没了气息,大家心里堵得慌,但仇恨化作动力,继续往前赶。夜里,他们摸到七号阵地,那可是战线最前沿,炮声整晚不绝。战士们藏在猫耳洞里,等着时机,偶尔敌方小队偷袭,就用手榴弹和刺刀顶回去。 凌晨,命令下来了,在炮火掩护下直扑四号阵地。头顶炮弹呼啸,脚下雷区密布,后方炮兵帮忙清雷,敌军压根没想到这帮人敢硬闯。阵地几分钟就拿下,李陶雄他们立了头功。返程时,敌人醒过味来,火力全开,连长喊卧倒,可一战友耳朵被震聋了,没反应过来。李陶雄上前推开他,自己却中了弹,胸腹间嵌满碎片,血流不止。 前线救护站的医生们拼尽全力,可伤太重,脉搏停了,被宣布牺牲。部队给李陶雄办了简短告别,战友们擦拭他身上的血污和泥土,发现弹片足有上百块。大家含泪把他装进塑料棺袋,准备转运后方。消息传回家乡,父母捧着烈士证,村里人围着叹气,谁也没想到,这事还有下文。 运尸车在山路上晃荡,路面坑洼不平。护士郑英随车护送,她是经验老道的战地医护,那天负责接收遗体。车刚起步,棺袋就从后厢滑出,掉到路边。战士们抬回去固定,谁知没走多远,又一次颠簸,袋子再度脱落,滚到坡下。郑英觉得不对劲,按理说遗体该稳当,怎么老出这事儿?她走过去检查,拉开拉链一看,李陶雄的眼睛微微张开,瞳孔没散大,身体也没僵硬。 从战场到这儿,已过好几个钟头,正常情况早该尸僵了。她凭经验判断,这是失血过多导致心脏暂时停跳,还没彻底没救。 郑英立刻喊人:“他还有气,快抬去抢救!”医护们愣了愣,但军令如山,大家合力把袋子抬进车,直奔医院。抢救室里,医生剪开军装,创口触目惊心,弹片密布。郑英上手输血,鲜红的液体缓缓注入,监护仪上曲线开始动起来,心跳渐渐稳了。这消息传开,部队赶紧调直升机,把李陶雄转到后方大医院。 医院专家组接手,日夜手术,足足取出170块弹片。李陶雄昏迷了78天,家属从老家赶来,守在床边,轻声说着家常。醒来那天,他第一眼看到白墙和同志们的脸,虽说身上疤痕累累,但那股子劲头还在。部队给他记了二等功,他没退伍,继续在军营里干活,后来还成了老兵骨干,教育新兵讲纪律讲忠诚。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说句奇迹,可细想,它不光是运气,更是我们军队的集体力量。李陶雄后来每年都去南宁看郑英,那位护士长退休了,两人聊起当年,感慨万千。郑英说,她就是凭着职业敏感多看了两眼,才捡回这条命。 这不光是救人那么简单,它体现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军队为人民,医护为战士,一切围绕战斗力转。边境稳定了,老山绿了,李陶雄的弹片疤痕成了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