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搬迁,在新馆舍竟挖出35枚窃听器,全都是“中国制造”,奇怪的是,仪器扫描扫不出,最后墙上的一根细管暴露。[无辜笑] 当时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迁入地拉那的一处新建馆舍,在随后开展的馆舍安全检查中,工作人员于墙角处发现一截可疑的塑料细管,经专业人员深入探查,最终从墙体内部取出共计35个窃听装置,令人惊讶的是,每个设备上都刻有“中国制造”的标识。 这一发现折射出两国关系的戏剧性转变,1949年新中国与阿尔巴尼亚正式建交,在最初的十余年间,双方保持着正常的外交往来,包括互派使节和教育文化交流,1960年6月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会议上,局势出现转折,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公开批评中国政策,但阿尔巴尼亚代表卡博却出人意料地表示支持中国,并批评苏联的霸权主义行为。 这一立场使正处于国际孤立时期的中国深受感动,两国关系迅速升温,在整个六十年代,中国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大规模援助,尽管当时中国自身经济并不宽裕,仍向阿方提供了十几万吨粮食、2.5亿美元外汇,并派遣众多专家协助其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援助有效帮助阿尔巴尼亚缓解了经济困难。 然而到七十年代,双边关系开始出现变化,阿尔巴尼亚领导人恩维尔·霍查不断提出新的援助要求,部分要求超出了合理范围,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对外援助政策相应调整,减少了对阿援助规模,霍查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转而公开批评中国,导致两国关系迅速恶化,外交级别一度降至代办级,双方大使馆人员也都撤回。 1983年郗照明出任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他到任后立即面临外交挑战,阿尔巴尼亚外交部突然要求中国使馆在三日内迁入新馆舍,且未事先进行任何协商,这一违反外交惯例的要求,显示出当时两国关系的紧张状态,在请示国内后,郗照明带领馆员迁入新址。 新馆舍位于地拉那一处废弃的水泥操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经过中方多次交涉,阿尔巴尼亚方面历时两年进行整修,直至1985年3月才基本达到使用标准,考虑到特殊的外交环境,郗照明特别要求国内派遣专业安检团队对馆舍进行彻底检查。 1985年4月专业检查组携带设备抵达地拉那,初步检查并未发现异常,但在查验机要保密室时,检查人员注意到墙脚处露出一小段塑料管,打开墙面后,发现了隐藏的窃听装置,随后的全面排查结果超出预期,共有35个窃听器被精密嵌入墙体,与建筑结构融为一体,普通检测设备难以发现。若非那段意外暴露的塑料管,这些设备可能长期不被发现。 面对这一重大发现,郗照明组织人员悄无声息地拆除所有窃听器,同时进行全程摄影取证,他还注意到阿尔巴尼亚方面已加强在使馆周边的监视力量,在权衡局势后,他决定暂不提出正式抗议,而是先行保存证据,防止事态升级。 关于这些带有“中国制造”标识的窃听器,存在多种分析,一种观点认为这是阿尔巴尼亚方面所为,意在制造外交事端,考虑到当时紧张的双边关系,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另一种观点推测可能是第三方势力介入,企图挑拨中阿关系,在冷战背景下此类离间手段时有发生。 郗照明采取的审慎应对策略被证明是恰当的,1985年4月霍查逝世后,阿尔巴尼亚政治格局开始调整,新领导层重新评估对华政策,部分官员承认过去外交政策的失误,部分阿尔巴尼亚民众也对中国曾经提供的援助表示怀念,期待两国关系改善,中国方面则展现出建设性态度,愿意通过对话逐步修复双边关系。 这次窃听器事件虽得以平息,但留下重要思考,国际关系中的互信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任何形式的情报活动都可能损害双方利益,中国外交人员在处理此事时展现的专业素养,为后续关系的改善创造了必要条件。 网友们议论纷纷: “好家伙,35个窃听器!这要是没发现,啥秘密都被听光了啊,阿尔巴尼亚这操作也太不地道了,当年咱们自己都吃不饱还省下粮食帮他们,结果就这样回报我们?” “那个年代我们真是勒紧裤腰带支援兄弟国家,结果换来个这?所以说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郗大使太淡定了!要是我当场就炸了,果然专业外交官就是不一样,沉着冷静还能保住证据,给中国外交官点个赞!” “细思极恐啊兄弟们,'中国制造'的标签明显是栽赃!要真是我们装的,怎么可能傻到留标记?这手法跟现在某些国家泼脏水的套路一模一样。” “冷战时期真是各国间谍秀操作的时候,我猜可能是第三方国家搞的鬼,让中阿互相猜疑,他们好坐收渔翁之利。” “霍查去世后阿方态度转变倒是很快,估计自己也觉得理亏,还好后来关系正常化了,现在中国在阿尔巴尼亚的投资项目还挺多的。” 如果您是当时的大使,在发现35个窃听器后会怎么做? 官方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