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市场变化因素,产品跳水只能导向两个结论:
1.厂商太蠢。
2.厂商太贪婪。
第一种的逻辑很简单,厂商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和产品力,闹了半天消费者并不想买单,只能灰溜溜降价清库存。
第二种可以换个说法:人家就是故意的。前期通过定高价收割付费意愿最高的一批忠实消费者,虽然数量有限但能收获得盆满钵满,卖一个赚一个,都是白花花的超额利润。同时还可以配合假装产能有限和捆绑销售等方式给经销商和消费者施压,不仅是主推产品要吃肉,配套不好卖的产品也必须跟着喝汤。
等这一批人付完款之后就可以通过把价格调整至市场预期价来扩大销量了。通过前期起高调的手段,消费者甚至会觉得自己买到就是赚到,把产品的定位仍然定死在初期那个高位上。
那我是在评判第二种方法吗?当然不是啦。能赚到钱的厂商谁会骂呢?厂商精准收割了每一类消费者的最大付费意愿价格,忠实用户为热爱付了钱,第二批消费者用最少的钱买到了自以为最高端的产品,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