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脚下的江口,生态是其最宝贵的家底。然而长期以来,生态环境案件中的“修复难、量化难、执行难”,仍然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今年8月,铜仁市江口县人民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发改局与绿色金融发展中心五部门共同签署《江口县梵净生态积分价值转换司法实践工作机制(试行)》,尝试以“生态积分”为纽带,为这些难题寻找新解。
“以往办理滥伐林木案,判决往往是‘补植复绿’或经济赔偿,可树苗种下后有没有成活、生态功能有没有完全恢复,很难评估,有时效果不尽如人意。”江口县人民法院法官金宁飞坦言。
如今,这样的“不理想”正迎来改变。该机制将生态损害与修复行为,统一转化为可量化的“生态积分”,实现从“负分”到“正分”的价值转换。
江口县人民法院院长张永琴介绍,机制依托此前为激励绿色生产生活设立的“梵净生态账户”体系,将其从正向激励的金融领域延伸至司法约束领域。“破坏生态,会产生‘负积分’;通过一系列修复行为,则可累积‘正积分’,实现将功补过。”
生态价值虽无形,积分核算却有章可循。
《梵净生态积分价值转换司法实践核算规则》便是其中的关键。金宁飞举例说明:比如一起滥伐林木案件,根据损害程度、是否可逆等因素,会生成相应的“负积分”。侵权人除了承担刑事责任和部分经济赔偿外,还需通过“赚积分”完成生态修复。
“认购四吨碳汇可抵1分,参与一次环保宣讲能得10分,完成一片区域的造林管护也能获相应积分。”金宁飞说,“侵权人可根据自身情况,组合选择修复方式,只要在期限内攒够正分,即视为履行修复责任。”
这一设计,为解决“执行难”开辟了新通道。“过去若侵权人经济困难,修复可能停滞。现在,他们可通过劳动、参与公益来弥补,修复方式更灵活、更人性、更多元。”金宁飞表示。
机制的初衷,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创新。
“我们希望引导侵权人从一个单纯的‘受罚者’,转变为生态保护的‘践行者’和‘宣传员’。”在环境审判一线工作多年的金宁飞深有感触,“亲手种下一棵树,参与一次巡河,站在人前讲述自身经历……这种体验带来的触动,远比简单缴纳罚款更深刻。”
通过“赚积分”完成修复,一起案件所能实现的,不仅是环境的修复,更是人的观念的转变。司法实践期望达到“办理一案、恢复一片、教育一批”的效果,逐步构建起全民参与的生态治理共同体。
目前,江口县正积极推进机制落地,首个适用该机制的滥伐林木案件预计将于近期进入诉讼程序,成为检验这项创新成果的“试金石”。五部门也已形成责任闭环,确保从积分核算、修复执行到监督验收的全流程无缝衔接。
“这项探索是江口作为生态功能区推动‘两山’转化的重要一步。”张永琴表示,“我们期待,这套机制不仅能筑牢法治屏障,也能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青山不语,绿色为证。用“生态积分”这把钥匙,江口正尝试开启司法护航绿水青山的新大门。这条路能否走通、走远,值得关注,更值得期待。(陈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