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底层逻辑——“身份契约”不可模糊 上周,在北京首都机场,39 岁的程序员周逊把深蓝色中国护照递出窗口,海关大姐“咔嚓”剪下一角,声音轻得像掰开一块巧克力,却把他瞬间剪哭。 我隔着玻璃看着,忽然明白:他掉泪的不是护照,而是里面那枚已经失效的“十年美签”——它曾意味着无限可能的 GitHub、远程办公、以及凌晨两点还在跳动的 Slack 消息。 有人说:拿两国护照,就像同时开两个服务器,宕机还能无缝切换。可别忘了,国籍不是 CDN,它自带“忠诚协议”。真遇到征税、兵役、甚至疫情撤侨,系统会强制你“单点登录”。 更扎心的是,很多人换了国籍才发现:国内的人脉成了过期 Cookie,国外的职场把你当缓存清理,技术栈一样卷,只是换了一批更年轻的 IP。 真想两头甜?先拿绿卡做 AB 测试,让子弹飞一会儿,再决定要不要格式化原系统。 如果明天必须注销一个身份,你会留下哪本?理由只用一句话——评论区交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