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节后返岗第一天,大家例行相互询问“今年中秋国庆双节长假都去哪玩了”?没想到大家的回答出奇的一致:旅游旺季去景区,就是去看“人挤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走马观花的跑一趟,又累又没意思。而且整个假期大半时间都在下雨,还不如在家补觉呢。
我们这个假期哪个景点也没去,带孩子来了一场“返乡深度体验式度假”。不仅避开了旅游旺季的拥堵问题,还让孩子获得了更丰富的成长体验。
假期前几天一直阴雨绵绵,我们干脆安心宅在家里休息,用老妈菜园子里现摘的蔬菜和自家养的土猪肉、土鸡蛋做美食,让孩子理解“从土地到餐桌”的过程,比景区快餐更具教育意义。
假期第四天,雨过天晴,我们带着孩子上山捡板栗,挖山药,培养孩子观察力与动手能力。孩子还品尝到了自己的劳动果实,满满的收获感,远超景区排队体验。
假期第五天,我们带着孩子去爬山了。不是什么名山大川,就是老家的一座不知名的山,因为地势较高,站在山顶上四面的山水田园一览无余,被开发成了农业观光园。种了车厘子和葡萄,养了鹅、鸭子、兔子。孩子还和爸爸比赛,看谁先爬到山顶,孩子赢了,开心得不得了。
返程前一天,我们还专门带孩子回农村老宅看看。返乡生活强化了家庭纽带,三代同堂的互动,创造“舍不得离开”的情感记忆,这是景点打卡无法比拟的。
孩子这个假期,过得既充实,又有趣,要不是假期结束要上学了,孩子都舍不得回了。当孩子的记忆里装满外婆菜园的番茄香、板栗刺壳的触感、土灶柴火的噼啪声,这些鲜活的碎片,远比景区标准化的“人海背景照”更能滋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