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徐双燕通讯员徐梦川)日前,常山县纪委监委运用新构建的“国有企业询价采购弄虚作假、明招暗定”监督模型开展大数据监督时,发现某国企下属公司某询价采购项目中部分竞标单位高度关联,存在“影子”公司问题。最终该项目相关负责人因违反询价采购相关规定受到政务警告处分,其他经办人员亦受到相应处分。
近年来,常山县纪委监委深入推进公权力大数据监督与日常监督检查有机融合,针对日常监督中发现的国企询价采购数量多、金额大、管控难等情况,有针对性地构建了“国有企业询价采购弄虚作假、明招暗定”大数据监督模型,强化大数据综合查询、筛查比对、预警处置,通过信息化赋能助力精准化监督。
国有企业资源丰富、资金密集、项目量大,常山县仅一家国企3年期间就产生了近2000条询价数据,涉及的工商登记信息、社保缴纳信息更是有近万条。国企询价采购虽在响应用户需求和缩短采购周期方面具有优势,但其在程序规范和监督机制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这为采购单位实施询价采购带来了不小的廉政风险。
“传统监督方式难以有效覆盖询价采购项目。我们创新构建‘国有企业询价采购弄虚作假、明招暗定’监督模型,全面梳理汇总了以往信访举报、审计反馈及案件查办中积累的问题信息,将业务规则转化为数据筛查指标,通过持续迭代优化模型规则。”该县纪委监委综合保障中心负责人介绍,该模型从报价异常监测、工商信息比对、股权穿透分析、利益关联筛查多个角度开展大数据监督,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和智能分析,精准识别和预警违规行为,使监督工作从“大海捞针”变“精准捕捉”,极大提高了发现问题线索的效率。
截至目前,已通过该模型碰撞比对下发红色预警35条,经研判转问题线索6条,立案查处4件,发现83起疑似关联交易、虚假询价问题,涉及采购项目总金额达145万余元。这种数据驱动的监督方式不仅解决了传统监督的碎片化和滞后性问题,更能将监督前置,将围标串标等违规苗头扼杀于摇篮中,促使相关人员规范履职。
点上问题,面上解决。日常监督检查中获取的模型数据来源有限,常山县纪委监委会同县国资中心及各国企纪委开展“国采数字+”专项监督,对全县所有国企询价采购项目进行数据规整,综合运用“国有企业询价采购弄虚作假、明招暗定”大数据监督模型,从采购程序合规性、供应商关联性、报价合理性等关键环节入手,构建多维度、全覆盖监督网络,靶向提升监督保障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能力,推动监督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转变。
“下一步,我们将以推动构建长效机制为目标,做深模型应用、做精数据分析、做实基层监督,强化对国企采购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的跟踪问效,让大数据监督真正成为规范权力运行、净化营商环境的利器。”常山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