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达克(期货代码:NQ=F)向来被视为科技股的“主场”,英伟达(NVDA)、苹果(AAPL)、微软(MSFT)等科技巨头均在此上市。然而在该交易所的另一板块,财务前景存疑的海外小型企业所发起的新型低价股IPO(首次公开发行)正大量涌现。
上个月完成IPO的企业中,有一家在开曼群岛注册、为马来西亚虾场提供维护服务的公司,该公司仅拥有4名员工。这家名为梅根控股(MeganHoldings,股票代码:MGN)的企业,IPO发行价定为每股4美元,募资总额500万美元。
过去两年间,此类微型市值公司(microcap)的IPO数量激增,这一现象也成为投机热潮席卷投资界多个领域的又一信号。这些股票往往先吸引普通投资者入场,随后股价便大幅下跌;另有部分股票在宣布更名、涉足加密货币或人工智能领域后,股价曾出现惊人涨幅。
纳斯达克已承诺整顿此类现象,并于9月3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申请批准收紧上市标准,对小型中概股的限制尤为严格。此前,投资者与议员纷纷批评这类上市项目已沦为欺诈与操纵市场行为的“温床”。不过,SEC对此项申请的最终批准可能还需数月。
在等待批准期间,纳斯达克仍在持续批准那些不符合其拟议新标准的IPO项目。令人费解的是,纳斯达克当初为何会允许如此多问题重重的企业上市。尽管每一笔IPO都能为交易所带来更高的上市费用与交易量,但相较于可能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失以及对自身声誉的损害,这些收入可谓微不足道。
纳斯达克发言人对此拒绝置评。
即便在申请收紧上市标准的情况下,纳斯达克也未计划提高IPO最低发行价。目前,该交易所IPO发行价的普遍下限为4美元。对许多缺乏经验的个人投资者而言,低价股看似“便宜”;而推手们则偏爱价格低、交易量小的股票,因为这类股票更易被炒作——在最终抛售前,股价更容易被拉高。
如今,投资者理应知晓低价股可能对其财务状况造成风险,但仍有不少人落入圈套。
佛罗里达大学荣誉退休金融学教授杰伊・里特(JayRitter)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便持续追踪IPO市场。他的研究显示,在2024年完成IPO、且截至9月30日有一年期回报数据可查的低价股中,股价较发行价的平均跌幅达37%;而2001年至2023年期间的低价股IPO,股价三年期平均跌幅更是高达62%(对于上市不足三年的股票,里特采用了更短周期的统计数据)。
尽管表现惨淡,但低价股(通常定义为发行价低于5美元的股票)IPO数量仍大幅攀升。里特的数据显示,2024年初至9月30日,美国各交易所共有164只低价股完成IPO,其中147只在纳斯达克上市(其余在纽约证交所美国证券交易所——前身为美国证券交易所,其针对小型股票的上市标准与纳斯达克相近,但声誉度较低)。这一数量已超过2001年至2023年的总和(同期仅106只)。
“这类股票的市场受众是缺乏专业知识的散户投资者,没有机构会买入这类股票,”里特表示,“它们中几乎没有哪家能拥有长期存续的实力。”
今年与去年完成IPO的低价股中,多数来自中国(包括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地区)。QMMM控股公司(QMMMHoldings)便是其中之一,这家香港数字广告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2024财年营收270万美元,净亏损160万美元。
2024年7月,QMMM以每股4美元的价格在纳斯达克上市,募资860万美元;同年8月的大部分时间里,其股价均低于发行价。9月9日,该公司宣布推出加密货币相关战略,股价在单日暴涨逾1700%。
次日,该股股价几乎腰斩,但公司市值仍高达68亿美元。9月29日,SEC以“不明人士通过社交媒体推荐股票,可能存在操纵该证券的行为”为由,暂停了QMMM股票的交易,暂停期持续至10月10日。
去年另一只发行价为4美元的IPO股票来自骏怡(Junee)——这家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香港室内设计公司,通过IPO募资800万美元。此后,该公司迁至新加坡,并于6月更名为“超级X人工智能科技公司(SuperXAITechnology)”。
如今,该公司市值已达20亿美元,但同时也引起了做空机构的关注,后者对其人工智能业务能力表示质疑。该公司最新财报显示,在截至12月31日的六个月内,营收不足100万美元,净亏损达61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