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宁夏一位干部到当地老乡家中休息,却发现堂屋灯绳下拴着一个泛着丝丝金光

酸酸甜甜小狐 2025-10-07 15:10:51

1976年,宁夏一位干部到当地老乡家中休息,却发现堂屋灯绳下拴着一个泛着丝丝金光的物件,直觉告诉他这东西不是凡物,赶忙抓起仔细一瞧,顿时喜上眉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76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钟侃带队在彭阳县进行野外勘察。途中队员们口渴难耐,便到附近村庄找水喝。一位老乡热情地招呼他们进屋休息,就在这短暂的休息过程中,钟侃在老乡家堂屋的灯绳下端发现了一个沉甸甸的青铜物件。这个不起眼的挂件,后来被证实是一件珍贵的汉代错金银铜羊。 这件铜羊长约8厘米,高约5厘米,重约一斤,造型为卧地回首的姿态。它最特别的地方是通体采用了错金银工艺,从鼻梁到尾巴贯穿一条金线,身体两侧用极细的金银丝镶嵌出卷曲的羊毛纹路。 错金银工艺始于春秋时期,在战国和西汉时期达到高峰,其制作过程是在铸造好的青铜器上錾刻凹槽,嵌入金银丝线后反复捶打打磨而成,不使用任何粘合剂。这种工艺在西汉以后逐渐衰落,因此这件文物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经过专业鉴定,这只错金银铜羊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珍藏于宁夏博物馆。据博物馆专家介绍,这类器物在汉代称为“席镇”,是古人席地而坐时用来压制席子四角的实用器具。 汉代席镇常以动物造型出现,如羊、鹿、虎等,既实用又富有装饰性。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羊”与“祥”相通,卧羊回首的造型也体现了汉代推崇的孝道观念。 关于这件文物的发现过程,宁夏博物馆文物征集部主任杨秀山在后来的回忆中提到,当年老馆长钟侃在彭阳征集文物时,正是在农户家发现了这件坠在灯绳上的精美铜羊。 老乡最初对钟侃的关注产生疑虑,在钟侃出示工作证并说明身份和文物的重要性后,老乡才理解并愿意交出文物。最终博物馆以30元的价格征集了这件铜羊,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2024年,央视新闻《文博日历》栏目对这件回首卧式错金银铜羊进行了专题报道,通过现代技术详细展示了其工艺细节。报道特别指出,铜羊背上那条清晰的金线“中轴线”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虽然体积小巧,但它在汉代文化生活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如今,这件文物静静地陈列在宁夏博物馆的展柜中,向观众讲述着两千年前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从农家灯绳到博物馆展柜,它的经历本身就是一段文物保护与传承的生动故事。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文博日历丨这只宁夏羊,集齐了“金银铜”》 烜之《1976年,宁夏一位干部到当地老乡家中休息,却发现堂屋灯绳下拴着一个泛着丝丝金光的物件》 宁夏日报《与文物的深情“对话”》

0 阅读:7
酸酸甜甜小狐

酸酸甜甜小狐

酸酸甜甜小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