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韩聪聪摄影白周峰
核心提示:下高铁直奔门店、赶车临走前也要来吃一顿,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郑州合记烩面、葛记焖饼、郑州烤鸭总店等老字号餐饮,日均排队超200米、排号突破300桌,成了本地人与外地游客“必打卡清单”第一名。10月6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实地探访,解码这些跨越半世纪的老品牌,如何靠“老底子”攒出“新人气”。
跨省追“味”,游客:“来郑州不吃这口,等于白来”
“刚出郑州东站,行李箱还没放酒店,先打车来吃葛记焖饼!”10月6日上午11点,葛记焖饼总店门口,来自海南的张先生举着手机拍着排队的阵势,身后2个朋友正拿着攻略核对菜品。他告诉记者,做攻略时刷到“百年老字号”的标签,就决定了第一站的目的地,“来都来了,必须先打卡这口‘郑州味道’”。
从深圳来的林先生一家,更是被本地司机一路“安利”。“我们来河南已经4天了,昨天从洛阳来郑州的网约车上,师傅说来郑州一定要尝尝老字号的葛记焖饼,今天特意带着老人孩子来尝鲜。”虽然已经排了20分钟队,但看着玻璃窗里师傅现做的焖饼,林先生说“等得值”。
同样,在合记烩面人民路店,陕西姑娘小赵告诉记者:“这几天打车,聊起当地美食,司机都推荐老字号合记烩面,今儿尝了真是汤鲜肉香,不虚此行。”
同样,来自山东的王先生和家人计划在郑州玩3天,重点是品尝地方特色美食,看了网上的推荐,第一顿饭就来吃了合记烩面,“很中,很好吃”。
在郑州烤鸭总店,也有不少拉着行李箱来吃饭的游客,大家表示冲着几十年的老店来的。而郑州本地的郝女士,直接带着一家十口来聚餐:“我们家逢年过节都来这儿,菜品家常不踩雷,又是老店,带老人孩子吃着也放心。”
门店马力全开:备货翻倍、延时营业,只为让食客满意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这几天每天上午11点刚过,葛记焖饼、合记烩面等门店就已座无虚席,门口的等候区早早摆好了椅子、热水壶,甚至还放了儿童玩具和小零食。“从10月1日到现在,每天要接待3000-4000人。”葛记焖饼总经理任屹说,为了保证每一位客户的体验感,门店提前就备足了食材,“面粉、坛子肉都是平时几倍的库存,来的都是客,保证大家都能吃到”。
不仅备货足,门店还主动延时服务。“我们上班提前半小时,下班延后半小时,不管是早到的游客,还是赶火车前想来垫一口的,都有师傅在。”任屹指着后厨说,5位做焖饼的师傅从早到晚没停过手,每人每天要做200份左右。
在合记烩面,后厨同样忙碌,党支部书记陈捷告诉记者,假期里全员在岗,中午连轴转,“翻台次数根本数不清,但只要看到食客喝完最后一口汤,就觉得值”。作为70多年的中华老字号,陈捷说“做好每一碗烩面”是不变的规矩:“羊肉选上等的,汤要熬够时间,面条得劲道,要让郑州烩面的招牌一直亮亮的。”
老字号不“老”:70年烩面、百年焖饼,圈粉全年龄层
走访中记者发现,这些老字号的食客里,既有带着记忆来的老一辈,也有打卡种草的年轻人;既有本地常客,也有跨省而来的游客。为何跨越不同周期的老品牌,能持续“火出圈”?或许,答案藏在守正与创新里。
首先,是守得住老底子。合记烩面从1950年至今,始终用羊肉、羊骨熬汤,加二十余种天然调料调味,一碗烩面端上桌,汤浓、肉香、面劲道;葛记焖饼的百年手艺更没变过,师傅手工擀面、现烙饼丝,再用特制坛子肉现场焖做,“肉香渗进饼里,吃的就是这味儿”,老食客王先生说。
其次,是跟得上新需求。为了满足不同人胃口,合记烩面新增了多种配菜,还推出一两装小份烩面,吃着不浪费;葛记焖饼的年轻传人开了直播,镜头里师傅揉面、烙饼的过程吸粉无数,很多年轻人看了直播来打卡,说要现场看看老字号的做法。
更关键的,是踩准了新渠道。现在,这些老字号都入驻了外卖平台,还在社交平台上做推广——比如任屹自己就注册了账号,经常发门店日常,“不少外地游客就是看了视频来的”。加上政府的支持,对中华老字号、河南老字号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帮它们升级门店、拓展渠道,让老品牌有了更多新玩法。
从“本地人常去的老店”到“全国游客打卡的顶流”,郑州老字号餐饮的爆火,不仅是因为一口好味道,更是因为它们守住了匠心,也接住了时代,收获了自己的“天时地利人和”。正如游客所说:“吃的是烩面、焖饼,品的是郑州的情怀、文化和烟火气,这样的老字号,大家就是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