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告知中俄:不再寻求南北统一,地图已经“去韩国化”? 朝鲜给出了一个几乎不可逆的答案:统一这条路,走不通了,也不打算走了。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外交表态,而是金正恩亲自带到北京和莫斯科,向中俄两国领导人递上的“政策通报”。 在中国阅兵活动的闭门会谈中,他明确表示:朝鲜不再追求与韩国统一,韩国将被正式定义为“敌对国家”。这不仅是话术的转变,更是朝鲜对整个半岛格局的重新定位。 更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并没有选择在国内高调宣布这项政策,而是通过与中俄的磋商优先释放信号。 这种低调而精准的操作方式,显然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外交试探。 俄罗斯总统普京迅速表态支持朝鲜“维护核心利益”的权利,而中方则保持了谨慎,强调“半岛局势应当稳定”这一立场。 与此同时,朝鲜悄悄完成了对国内地图的“改造工程”。 从2024年底开始,一项被称作“地图更换令”的指令陆续下发到各级党政机关,新版地图中,“南朝鲜”这个说法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韩国”被以灰色字体标注,与中美俄等国家并列,行政区划信息全部删除,连“首尔”也不见踪影。换句话说,朝鲜已经从地图上抹去了韩国政治存在的痕迹。 这不只是地图的变化,更是国家认同的重塑。 为了配合这一变化,朝鲜同步调整了宪法和教育体系。修正草案中,原本写着“实现统一是民族夙愿”的条款即将被删除,代之以“朝鲜与韩国为对立国家关系”。 中小学教材也进行了大规模修订,所有关于南北统一的叙述被彻底清除。现在的地理课和历史课不再讲“民族一体”,而是明确灌输“韩国是主要敌人”的观念。 语言也变了。朝鲜外务省最新发布的文件中,禁止使用“同胞”“兄弟”等措辞,统一将韩国称为“敌对实体”。表达方式的转变,是对国家叙事的彻底重构。 从政治话语到法律条文,从地图标注到课堂讲义,朝鲜正在进行一场系统性的“去韩国化”工程。而这一切的背景,是朝鲜对外部环境和内在政权稳定性的双重判断。 过去几年,美日韩三国在朝鲜半岛周边的军事演习愈发频繁。 2025年9月“自由之盾25”联合军演美国甚至首次引入“钉锤”核战推演系统,朝鲜显然将这一系列动作解读为实质性威胁。 与其继续抱着统一的幻想,不如直接将韩国定义为敌人,为自身的核武计划和潜在的军事行动寻找合法性。 此外,朝俄关系的快速升温也为朝鲜提供了战略后盾。自2022年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以来,朝俄在军事与经济上的合作不断加深。 据《金融时报》援引俄国防部消息,朝鲜可能向俄方提供了部分武器系统,而俄罗斯则通过技术转让和能源物资保障回报朝鲜。 这种战略捆绑,为平壤放弃统一提供了更大的信心。 而对内,则是另一番考量。朝鲜当前面临经济困境,国际制裁压得喘不过气来。通过制造“外部敌人”,转移国内视线,强化内部认同,是政权维稳的惯用手段。 与其讲“民族感情”,不如讲“生存逻辑”,这是金正恩对当前局势的明确判断。 在这种背景下,朝鲜对统一的重新评估顺理成章。过去,朝韩虽有过数轮对话,甚至短暂实现了开城工业园区等合作项目,但“吸收式统一”的潜台词始终让平壤感到戒备。 尤其是面对韩国李在明政府提出的“务实外交”,朝鲜似乎并不买账,反而认为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软性渗透”。 既然统一无望,索性彻底切割。朝鲜的逻辑很明确:韩国选择了与美国走得更近,那就承担后果;我们不再幻想统一,也不再为此承担政治风险。 国际社会对此的反应各不相同。俄罗斯立场清晰,支持朝鲜维护自身安全。中国则保持战略克制,既不鼓励朝鲜激化局势,也不干涉其内部战略调整。 美国和韩国方面则迅速展开动作,美韩联合军演强度升级,美方更是不排除进一步制裁的可能。 韩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也紧急召开会议,释放出强硬信号,但仍称“对话窗口尚未关闭”。 但问题是,朝鲜还想听吗?更大的问题是,一旦朝韩之间的“统一话语”彻底终结,那这个半岛的未来走向,还会有和平的空间吗? 从目前来看,答案并不乐观。南北之间的交流渠道已基本关闭,民间互动全部冻结。 朝鲜不再将韩国视为“迷途的兄弟”,而是一个必须防备的敌人。而韩国也早已将边境军事部署升级到了临战状态。 与此同时,美日韩三方已签署《延伸威慑议定书》,启动核保护伞共享机制;而中俄朝之间的合作也在悄然形成“新三角”。 对抗的阵营正在成型,半岛再次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
韩国反华游行说明,全球多国舆论体系根本性的问题爆发了1.从自身利益来说,韩国8
【256评论】【1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