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吴石、陈宝仓等人被处以极刑,地点在台北马场町,他们长期参与情报传递任务,最终壮烈离世,令人敬佩。 那时台湾局势紧张,许多人不知道,有一位身份特殊的人,在岛内传递着关键信息。 这人叫吴石。 吴石早年出身军校,经历过抗战和内战,是一位资历极深的军方高层。 1949年前后,他悄然转变立场,开始为另一方工作,被称为“密使一号”。 他的转变说明了他对当时局势的清醒判断,希望通过情报协助,减轻冲突,避免战事扩大。 他并不孤单,另一位高层军官陈宝仓,出身也很显赫。 两人互为支点,共同承担了不少传递任务。 据资料记载,他们将涉及兵力调动、防务设置等内容,分批传回内地。 这些信息当时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来进展还算顺利,直到一人被捕后出现转向。 这人交代出了整个网络,随后,吴石、陈宝仓、以及朱枫、聂曦等人被捕。 1950年5月底,他们被判决。 6月10日,被押送至台北马场町执行。 当天四人一同赴刑场,没有异议,也没有反抗。 有文章提到,他们穿着整齐衣物,神情平和。几人都没表现出怯意,举止如常。 行刑后,遗体无人敢领,由当地部门统一处理。 据说陈宝仓的骨灰被暗中火化,转由朋友护送辗转返回大陆,历经波折才安葬于故土。 他们的事情在当时属于高度敏感,不被允许公开讨论。 多年后,有关部门才逐步公开档案、记录事迹。 在北京西山纪念广场,如今可见四人雕像,表情坚毅,眼神坚定。 吴石曾在书信中表达过,个人的牺牲不可怕,可怕的是信念动摇。 很多人用“潜伏”“绝密”来形容他们的经历。 其实他们没有那么多戏剧化的过程,真正支撑他们的,是信念与责任感。 如今回顾这段历史,有的人把他们看作“牺牲者”,也有人称他们为“执着者”。 无论怎么称呼,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他们坚定走完了选择的道路。 他们没有投机,没有退缩,一旦踏上这条路,就已经准备好了最坏的结局,这种精神,在今天依旧值得尊重。 这些人并不遥远,他们来自普通家庭,有家人,有梦想,也曾犹豫。 在那个选择面前,他们选了坚持。 如今在无名英雄广场,不少人驻足献花。 讲解员会介绍他们的经历,有学生在听,也有老人落泪,这是一种传承。 和平得来不易,历史需要铭记。他们并没有留下多少话,用行动交出了答卷。 他们没有传奇光环,却走过最难的路。他们的名字,值得刻进记忆里。 参考信息: 《革命烈士吴石、陈宝仓、朱枫、聂曦等人事迹》·人民日报·2023-06-1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