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是他的生日,103岁的年龄,走路稳健,思路清晰,表达流利,不时还会幽默一把,还能在生日纪念册上,拿起毛笔,端正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十分端正大气,的确不容易也不简单。 这位百岁老人就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 与他同时期的诺奖获得者,目前已经都走了,他算得上仍在世的物理学和科学界的世界级泰斗了。 1952年,学术报告时,他与爱因斯坦单独交流过一个半小时,虽然爱因斯坦的英语带有浓重的德语口音,让这位中国留学生觉得有些交流困难,但仍不阻碍两位诺奖获得者的相互欣赏。 他还与美国和世界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关系甚好,1948年,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奥本海默作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曾邀请杨振宁到该机构工作。杨振宁在完成博士学位后选择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最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位科学界和物理学界泰斗在晚年回国,为中国科学以及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回国也为海外华人科学家回国,报效祖国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他在回国后,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威望为国内引进了多位顶尖的海外华人科学家。 1997年起,杨教授筹建清华高等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了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 除诺贝尔奖外,曾获拉姆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科学成就鲍尔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玻戈留玻夫奖、拉尔斯·昂萨格奖、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和首届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求是终身成就奖等。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日本学士院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学术机构的外籍院士或名誉院士。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著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杨振宁文集》《曙光集》《晨曦集》等。发表论文约300篇。
10月1日是他的生日,103岁的年龄,走路稳健,思路清晰,表达流利,不时还会幽默
拼搏逐梦志飞扬
2025-10-03 17:43:5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