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 快报! 俄罗斯和伊朗联合宣布了 ······························> 10月2号,俄罗斯外交部发表声明,俄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于当日正式生效。 对俄罗斯而言,伊朗是其突破西方围堵的南向通道,条约生效后,俄军可获得伊朗恰巴哈尔港的使用权,使俄罗斯海军在印度洋获得首个暖水港。 更关键的是空中走廊:俄战略轰炸机可经伊朗领空直抵阿拉伯海,将核威慑覆盖范围向南延伸2000公里。 伊朗则获得战略喘息空间,条约规定双方在遭受"外部侵略"时启动磋商机制,这相当于俄罗斯为伊朗提供了隐性安全保证。德黑兰可借此腾出手来,将革命卫队精锐从边境调往也门、叙利亚等外围战场。 两国联手挑战石油定价权。条约包含"能源协调机制",俄伊将同步调整原油产量。2025年9月,两国共同宣布减产每日50万桶,导致国际油价单日暴涨8%。这种协同行动显示欧佩克+机制正在被俄伊双头主导。 更深远的是能源基础设施整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获准参与伊朗-巴基斯坦管道建设,伊朗则获得俄远东液化天然气项目股权。这种交叉持股关系,使双方能源命脉紧密相连。 尽管条约公开条款回避核议题,但国际原子能机构注意到异常动向。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突然增加对伊朗布什尔核电站的燃料供应,而该电站发电量并未相应增长。分析师怀疑部分核材料可能被转移用于伊朗的核计划。 更值得警惕的是技术转移,伊朗核科学家出现在俄罗斯萨罗夫核研究中心,而该机构负责俄罗斯核武器研发。这种人员交流可能加速伊朗的核突破。 北京对俄伊走近持谨慎欢迎态度,一方面,这分散了美国在印太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伊朗可能取代中国成为俄罗斯能源最大买家。 2025年前八个月,中国进口俄罗斯原油占比从15%降至12%,反映俄伊能源合作的外溢效应。 上合组织框架下的权力再平衡也值得关注。伊朗正式加入上合后,中俄伊三角关系将重塑该组织决策机制。中国需要调整策略,避免被俄伊"绑架"卷入与西方的直接对抗。 以色列被迫调整战略。内塔尼亚胡政府正在与阿塞拜疆秘密谈判,寻求使用该国机场作为备用基地。同时加速"箭-4"反导系统研发,应对更复杂的导弹威胁。 欧盟国家忧心忡忡。俄伊联手控制全球17%的原油供应,这赋予他们前所未有的定价权。意大利能源公司测算,若俄伊协调减产,欧洲冬季天然气价格可能突破每千立方米3000欧元。 德国计划2030年淘汰核电,但若化石能源价格高企,绿党政策将遭遇强烈反弹。这种能源不安全可能助长欧洲极右翼势力,冲击传统政治格局。 新德里陷入两难。印度传统上同时与俄伊保持良好关系,但条约迫使印度选边站。更棘手的是恰巴哈尔港问题:印度投资5亿美元建设该港,若俄军入驻,将危及印度在阿富汗的战略布局。 军事合作受影响,印度军队70%装备来自俄罗斯,但美国警告若印度继续与俄合作将面临制裁。莫迪政府正在艰难平衡,考虑加速武器来源多元化。 埃尔多安看到战略机遇。土耳其可充当俄伊与西方的调停人,提升地区影响力。但同时也面临威胁:俄伊联盟可能挤压土耳其在地中海东部的空间。 黑海平衡被打破,土耳其原本依靠北约制衡俄罗斯,现在需要单独面对俄伊黑海舰队。安卡拉紧急向美国求购F-35战机,但遭国会阻挠。 许多发展中国家持矛盾态度。一方面乐见美国霸权受挑战,另一方面担心能源价格上涨。巴西总统卢拉呼吁成立"南方国家能源联盟",但响应者寥寥。 粮食安全受冲击,俄伊控制全球钾肥产量的40%,若将化肥贸易武器化,将导致全球粮食危机。埃及、埃塞俄比亚等粮食进口国已启动应急储备计划。 俄伊联盟并非铁板一块。伊朗内部有声音担心过度依赖俄罗斯,保守派议员警告可能丧失"革命独立性"。俄罗斯商界则抱怨伊朗商业环境恶劣,投资回报周期过长。 历史积怨仍存,两国在里海划界、叙利亚影响力等问题上存在分歧,这些矛盾可能被西方利用进行分化瓦解。 北京保持冷静观察。中国继续推进与海湾国家的合作,确保能源供应多元化。同时加速新能源技术研发,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上合组织框架内,中国倡导"不针对第三方"原则,避免与西方直接对抗。这种稳健策略有助于维护战略主动。 2026年3月条约细则将公布,届时可观察军事合作的具体深度。2026年5月伊朗总统选举结果可能影响条约执行。2026年7月北约峰会预计将出台应对方案。 更紧迫的是核问题时间表,伊朗是否突破核门槛,俄罗斯态度至关重要。这种核扩散风险将重塑全球安全架构。 俄伊条约生效是21世纪地缘政治的重大转折点,但其持久性取决于多重因素。两国能否克服内部矛盾、顶住外部压力、协调战略利益,将决定这个新轴心能否真正改变世界格局。唯一确定的是,国际社会将面对一个更加分裂、更加不可预测的新时代。 信息来源:俄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正式生效 央视新闻2025-10-02 23:53北京
墙倒众人推,印度这次是真没统战价值了,联合国第80届大会上,土耳其、沙特、马来西
【3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