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华罗庚与妻子相濡以沫58年,却在晚年争吵不断,华罗庚去世时,已和妻子分居5年之久,到底发生了什么? 说起华罗庚这个人,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数学家,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他1902年出生在江苏金坛一个开杂货铺的普通家庭,从小就对数字特别敏感,小学时候老师就发现他算术快,初中毕业后本来想继续学,可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只好辍学回家帮父亲管账。那时候他就自学数学,晚上点油灯看书,白天在铺子里算账,闲下来就在纸上推公式。这样的坚持让他后来在数学界站稳脚跟,芝加哥大学把他列进世界88位数学家之列,还破译过日本和苏联的密码,把数学用到农业生产上,帮国家解决不少实际问题。 华罗庚的婚姻是典型的旧式包办,那年他17岁,家里给他找了个同乡姑娘吴筱元,她比他大一岁,家里条件一般,性格稳重。两人1927年结婚,一开始没啥浪漫,就是凑合过日子。可吴筱元很快就成了他生活里的顶梁柱。婚后第二年,他们生下女儿华顺,那时候日子还算平稳,金坛那边开着小铺子,勉强维持。可好景不长,当地闹瘟疫,华罗庚母亲先病倒,没多久就走了,他自己也染上,高烧不退,在床上躺了半年,差点没命。吴筱元那时候啥活都干,背着他去抓药,熬汤喂他,还典当了自己的首饰换钱治病。结果他捡回一条命,但左腿落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这伤残伴了他一辈子。 疫病过去后,华罗庚一度想彻底放弃数学,转行做生意养家。可吴筱元没让他这么干,她知道他骨子里爱这个,坚持让他继续学。1929年,他找了份金坛中学的职员工作,工资不高,但够用。吴筱元在家带孩子,还帮着还债,顺便鼓励他写论文。1930年,他的一篇批判别人解五次方程的文章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轰动一时,清华大学的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看到后,直接破格聘他当助理员,虽然他没上过大学,但数学天分摆在那。华罗庚去了北京,吴筱元留在金坛照顾老人和孩子,寄信给他,家里事全包了。 清华那几年,华罗庚从助理一步步升到讲师,吴筱元也带着女儿北上,全家团聚。她在家操持家务,让他专心教书研究。1935年,有机会去英国剑桥深造,条件是带家属,华罗庚就带上吴筱元和女儿去了。那边生活苦,剑桥冬天冷,吴筱元学着做西餐,省着花钱,让他安心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大屠杀的消息传来,华罗庚心急如焚,扔下研究,带着家人赶船回国。 战时那段,华罗庚的数学研究突飞猛进,他发明了堆垒理论,国际上认可度高。1946年战后,清华回北京,他继续教书。1948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给他正教授职位,高薪水厚礼,全家又去了美国。吴筱元在美国适应得快,租房子,带孩子上学,让他上课讲课。那里日子好过多了,华罗庚学术上更上一层楼。可1950年新中国成立,他作为爱国知识分子,拒绝美方挽留,卖掉家当,带着吴筱元和孩子们坐船回国。回国后,他当上清华数学系主任,吴筱元还是老样子,管家带孩子,教育儿女。儿子华君东1931年生,那时候一家四口,生活稳定下来。 华罗庚回国后工作越来越忙,国家需要数学人才,他到处推广综合法,帮工厂优化生产,农业上用数学算产量。吴筱元支持他,但也开始担心他的身体。华罗庚从小腿残疾,年纪大了心脏也不好,可他总是不肯歇着,经常出差,烟抽得多,饭也不规律。吴筱元在家等他,寄包裹给他带补品,可他一忙起来就忘吃药。1970年代后期,华罗庚已经七十多岁了,国家恢复高考,他帮着招生,写书,讲课,行程满满。吴筱元劝他少干点,他总说国家需要,就这么僵着。 冲突从1980年那次心脏病开始。华罗庚在办公室批论文,突然发病,倒在地上,送医院检查是冠心病,医生说要静养。可他出院没几天,又开始开会,出差。吴筱元气坏了,她这些年守着家,儿子女儿都大了,她就想让他多在家陪陪。可华罗庚觉得工作比啥都重要,国家项目堆着,他放不下。两人为此吵起来,吴筱元说你不顾命,国家再需要也得先顾自己,他回嘴说你不懂大局。吵着吵着,家里气氛剑拔弩张,儿女看不下去,华昌和华薇劝说,觉得爸妈这样下去对谁都不好,尤其是爸身体危险,得分开冷静。 就这样,1980年华罗庚搬到崇文门的一个小寓所住,吴筱元留在北太平庄的旧房子,两人分居了。分居后,华罗庚还是老样子,继续工作,写论文,全国跑。吴筱元在家过自己的日子,靠退休金,偶尔儿女来看她。两人通信少了,电话也简短,不提过去的事。分居五年,华罗庚没改过工作劲头,1985年6月他去日本东京大学讲优化理论,台上讲着讲着,心脏又出问题,当场发病,抢救无效,去世了,年83岁。消息传回国内,吴筱元在家听到,哭了。 华罗庚走后,国家给吴筱元安排了好房子,大点的新楼,她没要,就住那六十平的老屋子,里面堆满他的书和笔记。吴筱元活到2003年,93岁那年病逝。按她的遗愿,儿女把两人的骨灰合葬在金坛华罗庚纪念馆,新建的墓碑上刻着他们的名字,还有一尊雕塑,象征他们一辈子的缘分。
一位华裔数学家40年目睹之怪现状:美国学生的数学为什么那么差?华裔教授懵了
【354评论】【7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