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轮到菲律宾渔民捞取中国水下无人机了。 近日,菲律宾巴拉望省一名渔民在例行捕鱼时,意外捕获了一台外形奇特的设备。经初步检查,这是一台长约3.6米的水下无人机,外壳带有中文标识和序列号,装有“海水盐度传感器”和其他监测装置,表面已有明显海水腐蚀痕迹。 目前,该设备已被移交交给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利纳帕坎站做进一步调查。 这并非孤立事件。自2022年以来,菲律宾多地渔民和军方已经多次打捞或发现类似设备。这些装置往往配备中国制造的电池与通信组件,甚至被怀疑具备远程控制与数据回传功能。官方虽然尚未给出定性,但外界普遍怀疑,这类水下无人机可能与海洋侦测和战略情报收集有关。 在菲律宾国内舆论看来,这些水下设备的出现,折射出南海竞争正进入更复杂、更隐蔽的阶段。 从中国角度看,菲律宾的解读显然存在过度政治化的倾向。事实上,中国在海洋科研与观测方面投入巨大,水下无人设备早已广泛用于科研用途,包括海流监测、盐度和温度数据收集、海底生态研究等。 南海本身是全球最复杂的海域之一,水下信息的掌握对于航运安全、渔业发展乃至气候研究都有现实意义。这种科研活动并非罕见,也并非针对某一国家。 最关键的是,中国在自己的领海里放水下无人机,是自己家的事,与外人何干? 菲律宾方面认为,中国在水下无人装备方面投入巨大,试图打造“海底信息网络”,菲律宾长期依赖渔业与海洋资源,一旦感到本国水域被“监控”,社会舆论必然发酵,也会给政府施压。这就是为什么类似事件一再被放大,并迅速上升到外交与安全层面。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折射出南海竞争正在向科技与信息层面升级。空中有无人机,海面有巡逻舰艇,如今水下也成了新战场。 中菲之间的摩擦早已不仅限于岛礁争议,还延伸到数据收集、战略预判与安全感塑造。
10月1日,据海军学院新闻网报站报道,8月28日,菲律宾渔民发现了一艘12英尺
【6评论】【7点赞】
路人甲
巴拉望,不是菲利滨的,小便傻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