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在公司加班时,突然感觉胸口像被一把锋利的刀狠狠剖开,剧烈的疼痛瞬间从胸骨后蔓延到背部,像撕裂布帛一样沿着脊柱向下窜,短短几分钟就疼得他蜷缩在地,冷汗像瀑布一样往下淌,脸色惨白如纸。同事慌忙拨打120,送医途中他意识逐渐模糊。急诊检查显示,李先生患上了急性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已经出现破口,医生连夜进行主动脉置换手术,才从死神手里抢回他的生命。生活中,很多人对这种“撕裂样剧痛”缺乏认知,殊不知这是主动脉夹层发出的“濒死信号”。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膜出现破口,高速血流从破口冲入主动脉壁中层,使血管壁分层剥离,形成真假两个管腔,就像轮胎内层破裂后出现的“鼓包”。主动脉是人体最粗的动脉,从心脏发出后向上形成升主动脉,再转弯形成主动脉弓,向下延伸为降主动脉,负责给全身各个器官供血。当主动脉夹层发生时,血流在真假腔之间冲击,会导致血管壁结构进一步破坏,一旦完全破裂,血液会瞬间涌入胸腔或腹腔,数分钟内就会因失血性休克死亡,48小时内死亡率高达50%。
主动脉夹层的疼痛具有鲜明特征。患者常突发胸背部剧烈的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疼痛一开始就达到顶峰,不像心绞痛那样逐渐加重。疼痛会沿着血管走行方向扩散:升主动脉夹层的疼痛多在胸骨后,降主动脉夹层则集中在背部或腹部,部分患者会感觉疼痛从胸口“窜”到腹部甚至下肢,就像一条“疼痛带”在体内蔓延。这种疼痛伴随的全身症状也很典型,患者会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休克表现,血压却可能异常升高(因疼痛刺激或假腔供血导致),与普通休克时血压下降的表现截然不同。
除了剧烈疼痛,主动脉夹层还可能出现其他器官缺血症状。当夹层累及冠状动脉时,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出现胸痛、胸闷、心律失常;压迫气管或食管时,会导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影响主动脉弓分支(如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时,会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类似中风症状;若夹层撕裂至肾动脉,会引起腰痛、少尿或无尿;累及肠系膜动脉时,会出现剧烈腹痛、腹胀、呕吐,易被误诊为急腹症。这些复杂症状往往会掩盖主动脉夹层的本质,导致误诊率高达30%以上。
主动脉夹层的形成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高血压是最主要的诱因,约70%-80%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尤其是血压控制不佳、波动较大的人群。长期高血压会持续冲击主动脉壁,使血管内膜受损,血液趁机进入中层形成夹层。主动脉本身的结构异常也是重要原因,如马方综合征(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病)患者,主动脉壁天生薄弱,容易发生夹层;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主动脉缩窄等疾病,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此外,不良生活习惯和其他疾病也会推高风险。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主动脉壁老化;长期熬夜、精神紧张导致血压骤升,可能诱发夹层;妊娠期女性因激素变化和血容量增加,主动脉负担加重,也可能发生夹层(尤其是妊娠晚期);严重外伤或医源性操作(如心脏手术、主动脉造影)可能直接损伤主动脉壁,引发夹层。
主动脉夹层的诊断需要快速准确的影像学检查。增强CT血管造影(CTA)是首选检查方法,能在几分钟内清晰显示夹层的位置、范围、破口数量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准确率高达95%以上,且检查速度快,适合急诊患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也很精准,但检查时间较长(约30分钟),不适合病情危急的患者。超声心动图可用于初步筛查,尤其是经食道超声,能清晰显示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的夹层情况,但对降主动脉的显示效果较差。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原则是“分秒必争”,根据夹层类型采取不同方案。StanfordA型夹层(累及升主动脉)病情最凶险,需要立即进行开胸手术,切除撕裂的主动脉段,植入人工血管,同时修复受损的瓣膜或冠状动脉,手术风险高但能挽救生命。StanfordB型夹层(仅累及降主动脉)可先采取药物治疗:静脉输注硝普钠快速控制血压(目标值100-120mmHg),联合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减慢心率(控制在60-70次/分),减少血流对血管壁的冲击;若药物治疗后疼痛不缓解、血压难以控制或出现器官缺血,需进行微创腔内修复术,通过导管在主动脉内植入带膜支架,封堵破口并加固血管壁。
预防主动脉夹层的核心在于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将血压长期稳定在140/90mmHg以下。有主动脉疾病家族史或先天性血管畸形的人群,应定期做主动脉超声或CT检查,早期发现血管壁异常。生活中要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减少血压骤升的诱因。
一旦出现突发胸背部撕裂样剧痛、大汗淋漓等症状,要立即拨打120,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移动身体,同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若有高血压病史)。记住,主动脉夹层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数小时,早一分钟确诊,就多一分生机。这种疾病虽然凶险,但只要做好预防、警惕症状,就能有效降低风险,守护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