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凭良心讲,站在以色列和犹太人的角度来看,内塔尼亚胡称得上是个英雄。 这种评价背后,是一个民族深埋心底的集体记忆。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到建国次日阿拉伯联军的炮火,安全感的缺失像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疤。 当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举起《圣经》宣告“这是我们的地契”时,特拉维夫街头咖啡馆的电视屏幕前,不少老人悄悄抹去眼角泪水——他们太熟悉这种被围堵的窒息感。 这种安全焦虑早已渗透进国家肌理。以色列的防空警报每年响起数百次,小学生书包里常备防毒面具,连幼儿园的滑梯都建在加固掩体旁。更关键的是,这种恐惧并非空穴来风。 1973年赎罪日战争,阿拉伯联军装甲部队一度推进到距特拉维夫仅40公里的地方;1991年海湾战争,39枚飞毛腿导弹砸向以色列城市。当内塔尼亚胡强硬回击加沙火箭弹时,支持者看到的不是军事行动,而是对“再也不会任人宰割”的承诺兑现。 消息传出后,欧洲企业界的反应耐人寻味。德国机械制造商连夜召开风险评估会,法国航运公司调整了地中海航线,荷兰的半导体企业悄悄启动了供应链备份计划。 这些动作背后,是对中东局势可能升级的敏锐嗅觉。毕竟当以色列的“铁穹”系统启动时,苏伊士运河的通行费率就会应声上涨,而欧洲40%的天然气运输要经过这条水道。 更微妙的是,某北欧养老基金在声明中强调“重新评估地缘风险”,却绝口不提其持有的以色列高科技公司股份。 中国方面的动作更显务实。几家大型航运公司同步调整了亚欧航线班次,将原本经停以色列海法港的货轮改道塞得港。 商务部内部文件显示,针对中东局势的应急预案已升级至三级,重点监控能源运输和电子元件供应链。 这些调整看似平常,却暗藏玄机——中国是以色列第三大贸易伙伴,去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00亿美元,其中半导体设备占比近三成。当以色列国防军调集预备役时,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芯片仓库管理员就收到了加班通知。 内塔尼亚胡的政治生命始终与安全议题深度绑定。他推动修建的隔离墙被支持者称为“生命屏障”,他主导的定点清除行动让哈马斯高层谈之色变。 即便在贪腐案缠身的2023年,其支持率仍长期稳定在60%以上。这种现象让政治学者困惑:为什么一个深陷司法危机的领导人,能持续获得民众信任? 答案或许藏在耶路撒冷老城的哭墙边——当信徒们将写着心愿的纸条塞进石缝时,最常出现的词是“安全”。 国际社会的反应充满矛盾。美国国会两党罕见一致通过军援法案,却对定居点问题含糊其辞;阿拉伯国家私下与以色列加强安全合作,公开场合仍要谴责“侵略行为”。 这种分裂在联合国大会上尤为明显——当内塔尼亚胡发言时,欧洲国家代表集体离席抗议,而走廊里却挤满了排队洽谈军购的各国武官。 更值得玩味的是经济暗流。以色列的高科技产业占GDP比重高达15%,网络安全领域全球领先。当冲突升级时,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的国防板块指数不降反升,某些网络安全企业的股价单日暴涨23%。 这种“战争经济学”现象,让华尔街分析师们不得不重新评估传统避险资产的定义。而在遥远的深圳,某无人机制造商的订单量突然激增,客户名单里出现了不少中东新面孔。 特拉维夫大学的民调显示,73%的年轻人认为“强硬是唯一选择”,这个数字在经历过战争的老一辈中更高。 当内塔尼亚胡在电视讲话中说“我们用鲜血浇灌这片土地”时,直播画面里有个小女孩举着画着大卫之星的标语牌,上面用希伯来语写着“爸爸明天回家”。 这个画面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在持续不断的冲突中,以色列社会始终保持着惊人的凝聚力——他们相信,今天的安全是用昨天的牺牲换来的,而明天的生存,需要继续战斗。
[微风]凭良心讲,站在以色列和犹太人的角度来看,内塔尼亚胡称得上是个英雄。 这
士气沉沉
2025-09-30 10:49: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