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回国专程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凭吊邓稼先,杨振宁送上花篮和挽联面对邓稼先遗像肃立默哀鞠躬,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两次前往医院探望,许鹿希为此赋诗一首:去年谈笑病房间,谢君送别花束鲜。 这短短几行文字背后,藏着跨越半个世纪的情谊,更藏着两位顶尖科学家截然不同却又同样炽热的人生选择。谁能想到,站在墓前垂首的杨振宁,和长眠于此的邓稼先,早在清华园的青葱岁月里,就已结下一生的羁绊。 他们是同窗,是挚友,更是彼此人生轨迹的见证者。上世纪40年代初,两人一同在西南联大求学,后来又先后赴美深造,在物理学界崭露头角。那时的他们,常常在校园的草坪上畅谈学术,憧憬着未来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只是没人能预料,多年后他们会走上两条看似背离却最终指向同一信仰的道路。 1950年,邓稼先毅然放弃美国的优渥条件回国,一头扎进了西北戈壁的荒漠里。这一去,便是28年杳无音信,连家人都不知道他究竟在做什么。直到1964年罗布泊上空升起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人们才隐约知晓有这样一群无名英雄在默默奉献。而杨振宁留在了海外,在粒子物理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成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两人的人生轨迹再次交汇时,已是生死相隔的边缘。1985年,邓稼先因长期接触核辐射患上癌症,住进了医院。消息传到杨振宁耳中时,这位早已习惯了学术冷静的物理学家,瞬间红了眼眶。他放下手头的研究,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推开门看到昔日意气风发的挚友蜷缩在病床上,声音都忍不住发颤。 病房里的谈话没有太多客套,更多的是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杨振宁带来的花束鲜妍欲滴,与病房的苍白形成刺眼的对比,这一幕也成了许鹿希诗句里最动人的注脚。第二次探望时,邓稼先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但他依旧强撑着精神,和杨振宁聊起了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言语间全是不舍与期盼。 杨振宁后来在文章里写道:“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句话里藏着他对挚友最深的理解与敬佩。他太清楚,邓稼先选择的是一条怎样的路——那是一条需要舍弃名利、家庭甚至生命的荆棘之路。而自己留在海外,虽能在学术上为祖国发声,却终究没能像邓稼先那样,用血肉之躯为国家筑起国防屏障。 八宝山的凭吊仪式上,杨振宁送上的挽联字字千钧,每一个鞠躬都饱含着复杂的情感。有失去挚友的悲痛,有对其奉献的敬仰,更有对两人共同理想的传承。他知道,邓稼先未竟的事业,需要更多人接力下去。后来的岁月里,杨振宁频繁回国,投身于中国的教育与科研事业,用另一种方式完成了与挚友的约定。 有人曾不解,为何两位顶尖科学家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但看过他们的故事便会明白,无论是邓稼先的“隐姓埋名”,还是杨振宁的“海外发声”,本质上都是对祖国最深沉的爱。只是邓稼先选择了用生命去践行承诺,而杨振宁则用余生去延续这份信仰。 许鹿希的诗句短短十四个字,道尽了病房里的温情与伤感,也见证了两位科学家跨越时空的情谊。这种情谊,无关名利,无关得失,只关乎共同的理想与家国情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回国专程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凭吊邓稼先,杨振宁送上花篮
正能量漂流瓶
2025-09-29 12:36:49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