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加拿大,欧洲各国后,日本也开始当心这个问题了。 先说日本网红到底发了啥。一张图:东京最热闹的涩谷十字路口,霓虹灯还是闪,可大屏广告里居然出现阿拉伯语和斯瓦希里语,配的文字更扎心——“本店急需洗碗工,包签证,包住宿,欢迎全球朋友”。评论区瞬间吵翻:有人惊呼“日本还是我认识的那个日本吗?”有人哀嚎“再这么下去,母语得改成英语plus”。说白了,大家怕的是“人口替代”四个字:本国年轻人不生,只能拉外国劳动力来填,填着填着,文化、语言、血统全被稀释,百年后谁还记得和服怎么穿、寿司怎么捏? 别觉得这是岛国焦虑。翻开地球仪,加拿大总人口3800万,去年新增移民就破百万,比例自己算;欧洲更夸张,德国街头烤肉摊老板全是土耳其口音,法国郊区小学里一半孩子不会唱《马赛曲》。移民确实救了燃眉之急,可也埋下长线炸弹:认同感碎了一地,右翼抬头,游行、冲突、烧车,新闻里轮番上演。难怪日本网友疯狂转发那条帖子,他们心里门儿清:今天不吱声,明天可能就轮到自己国家变“联合国分部”。 再把镜头对准我们。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破2.8亿,老龄化速度比高铁还快。楼下跳广场舞的大妈越来越多,幼儿园却开始招不满。很多人喊:“干脆引进外劳!”我的建议是——打住!十四亿人基数里玩人口替代,那可不是填鸭,是换血。语言、宗教、文化、习俗,一旦大规模混融,摩擦系数指数级上升,别家火苗我们已经看见了,还往自己身上点?脑子清醒点。 那咋办?难道眼睁睁看着工厂缺人、农田撂荒、养老院护工跑路?别急,科技树早就悄悄点上了。物流仓库里,AGV小车“哼哧哼哧”搬运,比小伙子还精神;农田上空,无人机“嗡嗡”撒药,一亩地两分钟搞定;电子厂里,机械臂扭成麻花,焊点比老师傅还精准;甚至北京某养老院,机器人“护工”凌晨两点给老人翻身,一边操作一边温柔提醒:“奶奶,该换姿势喽。”它们不闹情绪、不辞职、不交社保,还不用办签证,简直是“梦中员工”。 有人担心:机器人上来,是不是抢饭碗?短期看,确实会淘汰一些重复性岗位;长期看,却腾出人手去做更有温度的事。比如,护工不用整天搬人,可以陪老人聊天做康复;农民不用背喷雾器,可以管数据、管品牌、管电商;工人不用拧螺丝,可以调试程序、优化流程。一句话,让机器干机器的活,人类干人类的活,各就其位,社会才螺旋上升。怕的是你不愿意学新东西,还指望靠体力混到退休,那神仙也救不了。 政策层面,国家也没闲着。工信部《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点名: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翻番;各地产业园雨后春笋,深圳、苏州、重庆,一条线全布局。补贴、减税、贷款,全套组合拳,目的只有一个——让“机器换人”从口号变现金。企业也不傻,算账比谁都精:一台搬运机器人15万,能顶两个工人一年工资,还不用管吃住,第二年就开始回本,换你你不上? 当然,机器不是万能膏药。养老护理,除了搬、擦、喂,更需要拥抱和倾诉;农田管理,除了播种、除草,也要看天、看地、看节气;高端制造,机器人能钻孔,却难替代老师傅的手感。所以,未来图景是“人机混编”——机器人顶体力、重复、危险,人类负责情感、判断、创新。咱们要做的,就是赶紧给自己升级:学点编程、懂点数据、会点维修,哪怕学个无人机驾驶证,也比躺着喊“缺人”强。 回到那个“全球人口大替换”的隐忧。别人的坑,我们没义务跳;别人的剧本,我们也没必要照抄。中国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最大的单一市场、最强的基建,还有十几亿愿意勤劳致富的老百姓,这些才是我们的底气。把机器人请进来,把技能培训搞上去,把生育养育成本降下去,让年轻人敢生、能生、愿意生,这才是治本。靠移民续命?那是别人家走钢丝,我们踏踏实实走水泥大道。 百年之后,希望历史书这样写:21世纪的中国,也曾面临人口寒冬,但他们用智能和服务业升级,把“人口红利”变成了“人才红利”,让机器人成了新工友,让银发族成了新消费,让中华文化依旧原汁原味。到那时,日本网红也许再发一张照片:东京街头,机器人说流利日语,而北京街头,机器人用京片子逗老大爷们下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德国垮了,法国崩了,英国也开始游行了!欧洲出了什么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仍然很稳?一
【7评论】【18点赞】
_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