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台办对“台独”,作出了史上最严厉、也最不留情面的“新定性”:它不再是一种“政治选项”,而是一种必须被“消灭”的“邪恶势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9月下旬,大陆对“台独”问题的表态明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最新一次面向公众的声明中,国台办以史无前例的严厉措辞把“台独”列为必须被遏制、打击的对象,并宣布从制度和行动上实行“零容忍”的应对框架。 这样的表态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把政治、法律与经济手段都摆到了同一张桌子上:不仅要在舆论上揭露、“点名”,还要追查相关人员的资金往来与海外资产,动员社会监督,形成社会合力来压缩“台独”组织的生存空间。 这次行动的一个明显特色是把重点从抽象的意识形态斗争,转向具体的人、钱与事。国台办公开表示要对“台独”高层进行全面查处,并将与之相关的海外资产纳入追查线索,把金融通道、商业往来作为切入点来打击那些“在大陆赚钱、在岛内反中”的人物与集团。 这样的策略逻辑很简单:当政治动作能直接牵动经济利益链条时,施压就从口水战变成了实打实的制衡。类似做法在今年以来的几次声明里已见端倪,但这一次更强调全民参与的监督机制,甚至公布了举报电话,号召社会自下而上参与线索搜集与监督。 在具体“点名”与制裁对象上,媒体与官方声明都把焦点投向了一批岛内外政治人物与其关联企业。有关报道称,国台办已把若干民进党要员及其海外资产列入侦查或追索名单,并将对相关企业采取限制合作、业务审查等惩戒措施。 此举自然立刻在岛内引发强烈反应:有人认为这是对政治异议的合法打压,也有人认为这是防止外部势力干预与遏制分裂活动的必要之举。无论立场如何,这一连串动作都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两岸博弈已从博弈话语权,进入能触及私人财产与商业利益的较量。 值得一提的是,国台办对有“境内经济往来”的岛内人物格外关注。 比如,针对民进党立委沈伯洋及其家族企业的处理就说明了策略的延伸方向:当一个政治人物被认定为“台独顽固分子”时,其亲属或名下公司与大陆的商业往来可能会受到限制乃至被列入“惩戒”名单,从而形成实际上的商业孤立压力。 这样的做法,一方面能打击被点名者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也意在通过示范效应警示其他潜在“台独”支持者。 在岛内民意与两岸关系的大背景下,这一轮动作并非凭空发生。今年以来岛内政治风向已有微妙变化:部分蓝营政要公开参与大陆纪念活动并表达统一认同,例如知名国民党人士赴京参加九三阅兵并公开表态,成为两岸互动中的一个显著符号。 这类事件被大陆方面视为岛内“统派”声音回流的证据,也被用来佐证大陆以更强硬手段“打压台独”的合理性。对大陆而言,岛内出现的这种民意向心,是其推进下一步策略的重要政治依据。 与此同时,蔡英文卸任后对外行程也成为大陆舆论的焦点。 蔡英文近期访问日本(以私人名义为主)被中方批评为“挟洋谋独”的敏感举动,即便日方与一些国际媒体认为这只是私人访问,但在两岸敏感的政治语境下,任何高层人士的国际活动都会被解读为政治信号,从而被纳入两岸关系的整体算盘中。 这样的每一次出访与互动,都会被迅速放大,成为双方博弈的新节点。 再看岛内选举政治,它既是民意风向标,也是各方力量博弈的试金石。近来的地方选举里,蓝营在若干地区取得了明显优势,民进党则面临基层支持的流失与选战节奏上的被动。 这种选举结果被大陆方面解读为“反台独倾向”的增强证据,成为其在宣传与策略上加码的另一个凭据。需要指出的是,地方选举与全国政治并非完全同义,但在当前敏感时期,任何选举波动都会被双方政治机器放大利用,成为下一阶段政策调整的输入变量。 未来的走向有几个观察点值得关注:第一,法律与行政层面会如何细化“台独”相关的调查与惩戒程序,能否在法治框架下做到程序正义;第二,岛内外的企业与投资者如何调整风险评估与经营策略以应对政治化的商业环境;第三,两岸间是否会出现新的沟通与缓冲机制,避免政治对抗进一步侵蚀原本已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 答案将决定这轮风暴是短期的政治高峰,还是会演变为长期的制度化博弈。 无论立场如何,这一连串事件都提示一个现实:两岸关系的每一次语言升级或行动收紧,都会牵动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政治不是孤立存在的气泡,它在法律、经济与社会层面有着复杂的回响。 对普通人而言,关注权利保护、审慎判断信息来源、评估商业与社会交往的风险,或许比一味被动地站队更为务实。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如何在维护国家统一与尊重民众生活、保障法治程序之间找到恰当的尺度,是下一阶段必须要认真回应的问题。 信源: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台办:认真核查甄别、依法依规处理“台独”顽固分子举报线索
台湾人的脑洞有点大!蔡正元,曾公开说:“你说台湾的领导人不如大陆一个区委书记,好
【70评论】【5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