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刷到新闻,四川康定那玛峰一名31岁的驴友在海拔5588米处滑坠两百米,整个人像断了线的风筝似的,从陡坡上直直摔下去,等救援队找到时,人已经没了。 这事儿看得人心里直发紧。明明前一秒还在给同伴拍照,下一秒就天人永隔,生命的脆弱在雪山面前被无限放大。 这起事故最扎心的是遇难者洪某明明有协作证,却还是犯了最基础的错误。据现场目击者说,他登顶后觉得“安全了”,把安全绳解开想给同伴拍张好照片,结果起身时被冰爪绊倒,整个人顺着冰坡往下溜。 更讽刺的是同行三人里只有他没系绳,其他人都用主绳连着,就他图方便摘了装备。 去年九峰山也出过类似的事。9个驴友私自闯未开发区域,结果遇上山体滑坡,救回来时已经重伤不治。 当地村干部说得直白:“山顶没信号,救援得靠直升机,我们劝了无数次别去,偏有人觉得‘来都来了’。”这种“侥幸心理”就像在悬崖边走钢丝,你以为能踩稳,其实风一吹就掉下去了。 那玛峰的冰壁有多滑?验的向导说,高原的雪经太阳一晒,表面会结成硬壳,像镜子一样光滑。洪某滑坠时,脚底的冰爪勾住了雪壳边缘,整个人瞬间失去平衡。 更绝望的是他试图用手脚插进雪里减速,可雪太硬根本刺不进去,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往下滑。 这种无力感,去年丽江玉龙雪山的失踪案里也有。27岁的驴友走散后,在海拔4400米处失联,救援队找了6天,最后用无人机在悬崖半山腰找到遗体。 当地人说那片山全是风化石,锚点打不进去,连专业救援队都得评估半天才敢下去。自然从不会因为你是“新手”就手下留情,它只遵循物理法则——重力、摩擦力、惯性,这些课本上的公式,在雪山就是生死判决书。 最让人难受的,是洪某的家人。他表妹说,表哥平时在村里带游客,这次是第一次去那玛峰,想着“登顶后拍张照发朋友圈”。结果照片没拍成,人倒没了。 更讽刺的是当地教体局明确说,他们这次登山没报备,属于“非法穿越”。换句话说,这场悲剧从一开始就埋着雷——没专业向导、没报备路线、没遵守安全规范,三重漏洞叠在一起,等于主动把命交给了运气。 这些年类似的“人祸”太多了。2023年大连大黑山,两队驴友无视“禁止攀岩”的牌子,结果一死一伤;2024年彭州九峰山,有人滑坠百米,送医路上就没了。 每次出事评论区都有人说“安全第一”,可转头又有人偷偷去闯未开发区域。这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循环,什么时候才能停? 说到底这些悲剧都在问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该怎么和自然相处?是像洪某那样,觉得“登顶了就安全了”,还是像专业向导那样,时刻把安全绳系在腰上?答案其实很简单——自然从不需要人类征服,它只需要我们敬畏。 现在那玛峰的营地里,还留着洪某摔下去的那片冰坡。当地人说,最近天气不好,遗体转运特别难,家人只能在山下等。 这种等待的煎熬,不该再发生在任何家庭身上。下次再看到“网红雪山打卡”的帖子,别急着点赞,先问问自己:我准备好安全绳了吗?我查过天气了吗?我报备路线了吗? 你觉得户外运动最该守的底线是什么?是“不冒险”,还是“听劝”?评论区聊聊。
今天一早刷到新闻,四川康定那玛峰一名31岁的驴友在海拔5588米处滑坠两百米,整
兜兜小贝儿爱分
2025-09-26 22:30:43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