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贵州16岁女子,被拐卖给老光棍,30年后儿子考上大学,她做好一大桌饭菜后,连夜冲出村外! 2014年夏天,吉林深山的一场升学宴热闹非凡。 母亲秦兰满面春风,亲手做了一大桌菜,热情地给丈夫和亲友们轮番敬酒。 酒过三巡,当所有人都醉倒在酣眠中,这位看似沉浸在幸福中的母亲,却悄然抹去脸上的笑意,背起早已备好的行囊,决绝地冲入夜色。 这场盛宴不是庆祝,而是一场她精心策划了三十年的计划! 秦兰出生在贵州深山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是一个民风淳朴却又充满旧俗观念的地方,乡亲们对一些“异象”尤其敏感。 她刚落地时,接生婆一眼便发现这个小婴儿的双手掌纹异常,两只手都是“断掌”。 在当地的老一辈看来,这是一种极为不祥的象征。 老人们窃窃私语,说这种孩子“克父母、克亲人”,长大后恐怕会给家里带来灾祸。 消息很快在村子里传开,几乎每一个听到的人都露出惊惧的神情。 邻里乡亲纷纷上门劝说秦兰的父母:“这孩子留不得啊,赶紧送人,或者……早些处理了,省得以后出大事。” 有的甚至暗示要“直接扔掉”,以免日后祸患无穷。 面对这些冷冰冰的劝告,秦兰的父母心中翻腾着恐惧与矛盾。 母亲刚经历分娩的虚弱,听到这些话时眼泪止不住地掉,可她最终还是咬紧牙关。 父亲虽然脸色凝重,却坚定地表示不会放弃孩子。 就这样,秦兰在父母的悉心呵护下留了下来。 可是村里人对她的态度始终带着戒备与疏离,小伙伴们在晒谷场上玩捉迷藏时,总会有大人悄悄拉住自己的孩子:“别和那个断掌的玩儿,沾了晦气。” 秦兰小小的年纪听不懂这些暗示,但能感受到别人投来的奇怪眼神。 久而久之,她只好在院子里自己堆泥巴、数蚂蚁。 直到她两岁那年,母亲又生下了一个弟弟。 可惜幸福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 秦兰四岁那年,父亲突患重病,几乎没有任何征兆,没过多久便离世。 这个噩耗像一块巨石砸在全家人心头,也让村里的流言更加汹涌。 那些曾经的窃语如今变得理直气壮:“早就说过,这孩子克父亲吧?果然应了!” 母亲抱着年幼的姐弟,听着这些扎心的话语,眼眶红肿却只能强忍泪水。 从那以后,秦兰似乎更懂事了。 她知道母亲一个人支撑这个家很不容易,虽然年纪尚小,却会帮着端茶倒水,安慰弟弟不哭。 而那双被村里人视为“凶兆”的小手,也在悄悄学会捡柴、洗菜、搀扶母亲,默默守护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秦兰渐渐长大,她想出去挣钱,于是就这么带着弟弟出去闯了。 可是,下火车的时候,秦兰怎么也找不到弟弟了,她急了,就在这个地方落脚,找了份工作,一边挣钱,一边找弟弟。 几个月时间过去了,秦兰还是找不到弟弟,没有办法,她得回家告诉母亲。 秦兰没有想到的是,她在火车站得时候,因为和一个陌生阿姨搭话,就这么被拐卖了。 1984年,16岁的秦兰被人贩子从贵州拐卖到吉林,成了一个四十多岁男人的“妻子”。 秦兰反抗过,但她很快意识到,冲动的反抗只会加速毁灭。 她决定彻底的“顺从”,几年过去,秦兰生了一儿一女。 她清晰地认识到,要打破这个家族的宿命,唯一的出路就是让孩子们走出大山。 于是,她用自己仅读过两年的学识,在煤油灯下拿树枝当笔,在泥土地上教孩子认字。 为了凑齐每年两千多元的学费,她种地、养猪,甚至不惜卖血。 每天天不亮,她就背着两个孩子,翻越十里山路,将他们送到学校。 2011年的那个夏天,对秦兰来说,是命运彻底转向的一年。 她的儿子经过多年寒窗苦读,终于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这在一个闭塞的村子里无疑是件天大的喜事。 为了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荣耀,秦兰的丈夫提议在家里办一场热热闹闹的庆功宴。 秦兰的丈夫醉得直接趴在桌上,秦兰默默走进自己的房间,看着那只早已收拾好的布包。 如今,儿子考上大学,这意味着她终于可以放下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她轻轻系好布包,深吸一口气,像一只被困多年的鸟终于推开笼门。 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回头,她在夜色中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那个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 秦兰的儿女,是在母亲逃离大山、在吉林安稳下来许多年后,才慢慢拼凑出那段被深埋的过往。 从小到大,他们只知道母亲话不多、性子格外谨慎,对一些问题总是避而不谈。 想到母亲独自承受的那些年,他们既心疼又愤怒。 女儿握着母亲的手,声音发抖地说:“妈,我们一定要帮你找到家人,不管多难。”儿子也郑重地点头。 秦兰的女儿下班回家时,顺手打开了电视,里面正在播放一档叫《等着我》的节目。 她几乎顾不上换鞋,立刻跑到厨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秦兰。 后来,秦兰在节目组得帮助下找到了弟弟。 如今,秦兰儿子研究生毕业,女儿成家立业。 而她自己,选择成为一名志愿者,用自己的经历去帮助更多被困在偏远角落的家庭。
我同学老公去世两年了,她带着儿子独自在县城生活,但每个月公婆都会来一次。每次他们
【11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