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就俄乌问题“改变立场”你怎么看 特朗普“变脸”背后:俄乌和平的幻影与现实裂痕 2025年9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抛出一枚“政治炸弹”:他声称乌克兰在欧盟和北约支持下“有望赢回全部领土,恢复战前边界”。这一表态与他年初施压乌克兰让步的立场形成戏剧性反转,更与俄美领导人8月阿拉斯加峰会后谈判陷入僵局的现实形成微妙呼应。这场突如其来的“立场调整”,究竟是和平曙光还是政治博弈? 立场反转:从施压让步到“恢复原状” 特朗普的表态并非孤立事件。23日当天,他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与泽连斯基会晤时,面对记者关于“北约是否应击落俄战机”的提问,给出肯定答复,但补充“是否支持盟友取决于具体情况”。这种“条件式承诺”与欧盟同步加码的制裁形成鲜明对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第19轮对俄制裁,包括禁止进口俄液化天然气,并扩大制裁至第三国炼油厂。 更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的“乐观判断”建立在对俄经济困境的误判之上。他声称“三年半战事给俄制造经济困境”,却忽视了一个关键数据:2025年俄罗斯能源出口收入同比增长18%,其中对印度、中国的石油出口量创历史新高。这种“数据错位”暴露出其判断的片面性。 谈判困局:阿拉斯加峰会的“未完成协议” 特朗普立场转变的直接导火索,是8月15日他与普京在阿拉斯加的秘密会晤。据知情人士透露,双方曾就“领土交换+安全保障”方案达成初步共识,但因乌克兰拒绝承认克里米亚归属问题而搁浅。普京在会后明确表示:“任何协议都必须以承认现实控制线为基础。”而泽连斯基则强硬回应:“乌克兰的每一寸土地都不可谈判。” 这种分歧在战场上得到残酷印证。俄军秋季攻势中,顿巴斯波克罗夫斯克市80%建筑沦为废墟,乌军第93机械化旅因兵员损耗过半被迫后撤;库皮扬斯克方向,俄军控制市中心50%区域,切断乌军通往奥斯科尔河的补给线。战场实控线的变化,正在消解特朗普“恢复原状”的可行性。 政治算计:诺贝尔和平奖的诱惑与风险 特朗普的“和平调门”背后,藏着更现实的政治动机。他在专访中直言:“若能调解俄乌战争,我或许能上天堂。”这种将外交成就与个人荣誉绑定的逻辑,与其2020年施压乌克兰“挖泥事件”如出一辙。更危险的是,他试图将“边打边谈”的逻辑强加于乌克兰——建议泽连斯基“表现得更灵活”,否则将停止军援。 但乌克兰的困境远非“灵活”能解。军方强硬派视妥协为背叛,经济部门则警告“国家破产风险”。而美欧的“支持”始终停留在口头:所谓“类似北约保护”的承诺缺乏法律约束,欧盟第19轮制裁中仍保留对俄能源管道的技术维护豁免。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支持,正将乌克兰推向战略孤立。 地缘变局:当“新雅尔塔”悄然成型 特朗普的“变脸”正在重塑欧洲安全格局。北约启动“东部哨兵”军事行动,波兰、爱沙尼亚指责俄军侵犯领空,但俄方否认;德国总理公开呼吁“没有停火就不可能有谈判”,却遭特朗普冷落。更值得警惕的是,俄罗斯通过特朗普的表态获得了对乌东地区控制的默许,同时加速转向中亚,为后普京时代布局。 当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上大谈“和平方案”时,俄军战术核武器已部署至白俄罗斯,乌军前线部队因燃油断供陷入停滞。这场持续1310天的战争,或许正走向一个更危险的结局:乌克兰被迫割地求存,俄罗斯巩固战略缓冲区,美欧松一口气却失去道义制高点。而特朗普,这个试图用“交易思维”改写历史的人,最终可能发现——他调停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个新时代的序幕。
特朗普就俄乌问题“改变立场”你怎么看 特朗普“变脸”背后:俄乌和平的幻影与现实裂
刘全福观天下
2025-09-26 08:13: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