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在以色列问题上为何不起作用 联合国在以色列问题上为何陷入“失效困局”?

刘全福观天下 2025-09-25 21:13:07

联合国在以色列问题上为何不起作用 联合国在以色列问题上为何陷入“失效困局”? 2025年9月,以色列空袭卡塔尔的硝烟尚未散尽,联合国大会上142国支持“两国方案”的表决结果便如一记重锤,砸碎了以色列“以战养政”的幻想。这场持续两年的加沙冲突,已造成超6.5万平民死亡、16.5万人受伤,联合国却始终未能阻止这场人道主义灾难。为何这个承载着人类和平理想的国际组织,在以色列问题上屡屡失效? 国际共识与单边暴力的撕裂 9月12日,联合国大会以142票赞成、10票反对的压倒性优势通过《纽约宣言》,明确要求以色列撤军并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然而,仅三天后,以色列便对卡塔尔发动空袭,摧毁哈马斯领导层藏身地——这一行为直接践踏了宣言中“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的核心条款。更讽刺的是,被炸的多哈住宅楼距卡塔尔首相官邸仅800米,以色列用行动宣告:国际法的约束力在其眼中形同废纸。 这种反差在数据中更为触目惊心:自2023年10月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在加沙投下8.2万吨炸弹,相当于广岛原子弹当量的5倍;而联合国人道主义机构运入的援助物资,仅能满足当地需求的17%。当国际社会呼吁停火时,以色列却将坦克开进加沙城,用白磷弹焚烧学校和医院。 从安理会否决到联大“道德审判” 美国在安理会的六次否决权,成为以色列的“免死金牌”。2025年9月18日,当安理会审议停火决议时,美国代表再次以“未谴责哈马斯”为由行使否决权,全然不顾加沙每小时就有4名儿童死亡的现实。这种双重标准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弹:法国、西班牙等国议会推动对以制裁,南非向国际刑事法院提交种族灭绝罪证据,就连传统盟友德国也暂停了对以军售。 联大则成为“道德审判场”。9月19日,145国允许巴勒斯坦总统视频参会的决议,直接打脸美国拒发签证的霸权行径。更耐人寻味的是,就连以色列本国记者也质问联合国发言人:“如果《联合国宪章》能被撕碎,那我们的道德底线在哪里?” 以色列的“冲突生存法则”能持续多久? 国际问题专家优素福·费尔南德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以色列政权的生存逻辑建立在对外扩张和免责特权上,停止冲突意味着政权崩溃。”这种判断在数据中得到印证:2024年以色列司法改革引发宪政危机时,内塔尼亚胡正是通过发动加沙战争,将国内支持率从32%飙升至58%。 但这种“以战养政”的模式正面临反噬。9月15日,以色列财政部长承认国家陷入“可能持续多年的孤立状态”,内塔尼亚胡则要求经济转向“自给自足”。然而,当斯洛文尼亚等国纷纷跟进制裁,当全球多地爆发百万人声援巴勒斯坦游行时,这种“自给自足”更像是末日前的挣扎。 联合国的“工具化”困境 联合国并非完全无所作为。2025年9月16日,人权理事会认定以色列在加沙实施种族灭绝,要求国际刑事法院起诉以方领导人。但问题在于,当美国能通过否决权阻止安理会行动,当以色列能无视国际法院逮捕令时,联合国的决议终究沦为“道德宣言”。 更严峻的是,联合国的“工具化”正在消解其权威。以色列常驻代表达农曾威胁“重新评估与联合国关系”,却在9月21日悄悄缴纳会费——这种“又打又赖”的姿态,暴露了其对国际规则的蔑视。而当中国维和部队在黎巴嫩执行扫雷任务时,以色列却轰炸联合国观察员哨所,这种对比让联合国的中立性备受质疑。 加沙母亲的眼泪与纽约的投票 在加沙难民营,28岁的母亲萨玛赫抱着饿死的双胞胎哭泣:“他们连奶粉都没喝上,联合国在哪里?”而在纽约联合国总部,142国代表举起的赞成牌,与她手中枯萎的橄榄枝形成残酷对照。这种情感撕裂,正是国际政治的现实写照。 当最后一枚以色列导弹在加沙炸响时,人们不禁要问:这个能将人类送上月球的时代,为何治不好一个365平方公里的伤口?答案或许藏在9月12日联大表决的细节中——当142国代表起立鼓掌时,美国和以色列的座位空荡荡的。这不仅是地理上的隔离,更是两种文明对“和平”定义的根本分歧。 巴以冲突的解决,终究要回到1947年联合国第181号决议的原点。但在此之前,国际社会必须先回答一个问题:我们是继续纵容一个国家将联合国决议当厕纸,还是用行动捍卫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21世纪的世界秩序。

0 阅读:0
刘全福观天下

刘全福观天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