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龙成寸、小中见大”,这是盆景的魅力。如今,小微盆景这一“案头雅物”,已日益成为都市人的新宠。今天,“全国科普月暨世界盆景友好联盟助力中国盆景技艺申遗”系列活动在上海植物园启动。新民晚报记者在现场发现,小微盆景以其成本低、好养护、占地小而正走进千家万户,从而让盆景技艺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当代价值,更好地助力中国盆景技艺申遗。
长三角盆景佳作云集
在长三角地区盆景展示区,一件件盆景佳作或盘根错节,或苍劲古朴,或意境悠远,释放出无限魅力。不少观众驻足盆景前,“观其形,品其境,悟其神”,欣赏着新叶和枯梢那顽强不息的生命力。
比如,扬派盆景以江苏扬州、泰州等地区为核心,是中国盆景五大传统流派之一。这些盆景以“一寸三弯”的精细扎剪技法见长,通过棕丝蟠扎将枝干扭旋成“云片”状,层次分明如叠翠。多选用黄杨、五针松等素材,讲究“桩必古老、片必平整”,风格清秀雅致,兼具严谨章法与自然意趣。
又如,石榴盆景芽红叶细,花艳果美,根干奇特,四季皆有景可赏。且石榴籽粒繁多,象征着多子多福、子孙昌盛,红花红果则代表着喜庆繁荣、富贵吉祥,深受人们喜爱。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一些“掌上盆景”尤为小巧可爱,吸引了很多人驻足。比如一株爬山虎盆景,寸把长、手指粗的藤条探出盆外,上面缀满一颗颗如蓝莓般的果实。整件作品高度也仅有20厘米左右,却将爬山虎自然天成的形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时正好看到有一段弯的藤条,便将其剪下,用土包裹,四个月左右就能生根。”作者表示。
“小微盆景”破圈融入都市生活
新民晚报记者获悉,小微盆景于方寸之间展现旷野古木或名山大川的意境,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完美体现,如今正越来越受居住空间有限的都市人欢迎。窗台、书桌、博古架的一角都可成为摆放它的案头山水,巧妙化解了都市人渴望绿意却空间有限的矛盾。
“微型盆景的盆上高度小于15厘米,就像一部手机这么高。小型盆景的盆上高度为16-40厘米,如一部IPAD这么高。小微盆景体型小、养护简单、价格低廉,女生也可以毫不费力地搬动,很适合家庭种植。”上海植物园盆景园主管王玥明告诉新民晚报记者。
据悉,用于制作小微盆景的植物,通常要求叶片小、枝条柔韧、生长缓慢且适应性强。王玥明表示,如今很多人更青睐可以观花观果的植物作为小微盆景的“主角”。比如,老鸦柿、石榴、迎春、海棠、木瓜等都很受人欢迎,此外,传统的常绿植物如松柏、黄杨、罗汉松等,也是制作小微盆景的“常客”。
别看小小一盆盆景,它的制作和养护与中大型盆景相比也毫不能怠慢,一般也需要3-5年才能养成。然而,小微盆景一般花一两百元就能买到一盆,“入门门槛”更低。
正因为看到了小微盆景契合上海“寸土寸金”城市特质的广阔市场,上海植物园这几年也开始推行以小微盆景为载体的生活美学实践。目前,科普场景已从上植盆景园延伸至社区、商圈、庙会及博物馆,通过展览(如在一大会址举办的海派盆景展、上博东馆“木石双清”联展)、徐家汇书院“草木人间”系列课程等形式,让公众亲手参与蟠扎、修剪,将盆景从“案头雅物”变为可触摸的生活点缀。今年开设不同学校课程20余次,社会层面活动18次,定点展示4次,累计服务人群8万余人。
助力中国盆景技艺申遗
盆景艺术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凝聚着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精神追求,宛如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立体中国画。
今年9月是我国首个科普月,为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目标,“全国科普月暨世界盆景友好联盟助力中国盆景技艺申遗”系列活动将从今天起举办到10月8日,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主办,上海植物园、上海市盆景赏石协会、苏州宝鼎园和师真园承办,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盆景艺术分会、江苏盆景协会联盟协办。
活动通过图文展板、实物陈列及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呈现植物文化、传统制作技艺与自然教育的丰富内涵。此外还推出了科普讲座,特邀业内学者与非遗传承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解读盆景的文化内涵、艺术风格与养护管理的科学方法。
同时,活动将呈现来自全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代表性力作,涵盖树木盆景、小微盆景和奇石珍品等。活动还特设“助力中国盆景技艺申遗”环节,邀请与会嘉宾、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各界代表及广大游客共同在象征支持与承诺的申遗长卷上签名留念,一同呼吁中国盆景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