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为什么中俄需要保持一定距离?这么说吧,普京的年纪摆在那,怕是撑不了太久,俄罗斯现在的局势远不如他初掌权时稳定。一旦他离开,权力真空几乎不可避免 。 常有人聊起中俄关系,说俩国好得跟“背靠背”似的,可为啥还得特意保持点距离?要是往深了琢磨,有个绕不开的现实——普京的年纪。 今年普京71岁,这个岁数放在国际政治圈里不算年轻,尤其跟他2000年刚上台那会儿比,差别太明显了。 2000年的俄罗斯,刚从叶利钦时代的乱局里爬出来,车臣问题闹得凶,经济跌到谷底,寡头们把控着能源和金融,老百姓对未来没多少信心。 那时候普京才48岁,一身硬气,刚上任就铁腕打击车臣分裂势力,又把不听话的寡头一个个收拾掉,靠着整合石油、天然气产业,赶上21世纪初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的东风,让俄罗斯经济连着好几年保持6%以上的增速,老百姓的收入也跟着涨。 那会儿他在国内的支持率能冲到80%以上,局势稳得很,可现在的俄罗斯,早不是当年那光景了。 先不说西方从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就没停过的制裁,2022年之后制裁更是层层加码,俄罗斯的外汇储备被冻结,不少企业没法用SWIFT结算,只能靠人民币、卢布结算来周转。 经济上的问题越来越明显,2023年俄罗斯GDP虽然勉强实现正增长,但主要还是靠能源出口撑着,能源出口占GDP的比重还在30%以上,制造业、高科技产业没多大起色,年轻人失业率比十年前还高,不少年轻人宁愿往中亚、甚至中国跑,也不想在国内找工作。 更让人在意的是2023年的瓦格纳事件,虽然才闹了一天多就平息了,可这事暴露的问题不小——一支私人武装能一路开到离莫斯科几百公里的地方,说明军方和强力部门里不是铁板一块,民间也开始议论“到底谁能掌控国家机器”,这种议论在普京刚上台那几年,根本没人敢提。 再说说普京的执政轨迹,他2000年第一次当选总统,2004年连任,2008年因为宪法限制不能再选,就转任总理,让梅德韦杰夫当总统,2012年又重新回来当总统,2024年再次当选,算下来总共三次当总统、一次当总理,前后掌权二十四年。 这么长时间里,俄罗斯的核心权力一直紧紧攥在他手里,关键岗位上的人大多是他的老部下,比如联邦安全局(FSB)的头头、国防部的高层,还有几个能源寡头,都是跟他走得近的。 可问题也在这——这么多年,他没明确培养过接班人。俄罗斯的政治体制跟美国不一样,不是靠政党提名、层层选举来推接班人,更像“强人政治”,谁能接位,往往看前领导人的选择,还有军方、安全部门的态度。 叶利钦当年也是突然把权力交给普京,没提前铺垫,现在普京要是离开,手里没个明确的接班人,那些跟着他的老部下、军方势力、还有想趁机冒头的新力量,很可能会互相博弈,到时候权力真空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有人可能会说,中俄现在合作这么多,比如天然气管道东线,2024年输气量都到150亿立方米了,中国还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这么铁的关系,还用保持距离? 可正是因为合作深,才更要留有余地。就说能源合作,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石油,确实能稳定能源供应,可中国也没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同时还从中亚、中东进口能源,2024年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占比也到了25%。 反过来,俄罗斯卖给中国的能源,也不是只靠中国,还在想办法开拓印度、土耳其的市场,双方都没搞单向依赖。 再看外交上,中国在联合国涉乌决议上,一直是弃权立场,没完全站在俄罗斯这边,既维护了和俄罗斯的关系,也没跟西方闹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这种分寸感,其实就是“保持距离”的体现。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俄罗斯国内对“中俄关系”的看法也不是铁板一块。老一辈人因为冷战时期的交情,对中国好感多些,可年轻一代更关注中国的经济实力,担心中国在合作中“占上风”,比如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企业去投资建厂,当地有些年轻人就担心“资源被中国拿走”。 这种内部的不同声音,在普京时期靠着他的权威能压下去,可一旦他离开,这些声音可能会被放大,到时候中俄合作要是太“紧密”,反而容易成为对方国内政治博弈的靶子。 未来要是真出现权力过渡,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会不会变?对中国的态度会不会调整?这些都是未知数。 中俄之间的合作,一直是基于相互尊重和利益共赢,不是靠“捆绑”来维持的。 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是疏远,而是给双方都留足应对未来变化的空间。 毕竟国际政治里,没有永远不变的局势,只有务实的选择。
[微风]为什么中俄需要保持一定距离?这么说吧,普京的年纪摆在那,怕是撑不了太久,
士气沉沉
2025-09-24 10:48: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