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来第一次!中方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一位美国贵客。   2025年9月21日,北

红日观全局 2025-09-23 17:02:20

6年来第一次!中方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一位美国贵客。   2025年9月2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会见厅里,出现了美国国会众议院民主党议员亚当·史密斯的身影。   这位率领跨党派代表团访华的政客,带来了自2019年以来美国众议院的首次访华团,中方用高规格礼节接待的举动,藏着比“破冰”更复杂的深意,绝非简单的关系缓和信号所能概括。   亚当·史密斯的身份本身就透着耐人寻味的矛盾。作为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的民主党领袖,他所在的委员会在今年4月刚推进了一项巨额军费计划,额外追加的资金高达1500亿美元。   其中一大笔钱要花在印太地区的军事行动和武器研发上,光是造船和导弹防御就占了近600亿。   一边忙着给军事扩张加码,一边又亲自带队来华谈“军事对话”,这种看似分裂的行为,恰恰暴露了美国当前对华政策的真实心态,既要维持竞争施压的态势,又怕真的擦枪走火。   更值得琢磨的是代表团的“跨党派”属性。要知道,过去几年美国国会里,两党在很多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但在对华相关的对抗性提案上却常常达成一致,涉台、涉港的不少争议法案都是这么通过的。   这次能让两党议员坐在一起组团访华,背后是美国国内实实在在的压力在起作用。第三季度的经济数据不太好看,通胀虽然降了点,但债务压力没减,制造业也开始疲软。   之前加征的关税,最后大多变成了美国消费者的购物账单和企业的生产成本,那些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中小企业天天给国会写信施压,要求赶紧调整政策。   史密斯带着两党代表来,说白了就是想探探口风:能不能在不丢“竞争”面子的前提下,在日用消费品这些领域松松绑,给国内经济喘口气的空间。   军事对话之所以成了这次会谈的重头戏,根源在于中美之间的“误判风险”已经高到不能忽视。就在访华前10天,美军的驱逐舰还和英军护卫舰一起闯了台海,中方立刻组织兵力全程盯着。   这种近距离的对峙,只要一线官兵一个判断失误,就可能酿成大麻烦。美军印太司令部早就公开喊过,没有直接的沟通渠道太危险。   但这事儿的关键从来不是有没有沟通的技术手段,而是美方的行动能不能跟上嘴上说的。   史密斯想谈“海空相遇安全规则”,想恢复国防部长热线,可美国一边说要避战,一边还在给台湾卖武器,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让中方没法真正放下戒备。   毕竟台湾问题是底线,要是连这个原则问题都没有明确态度,再完善的沟通机制也只是空架子。   中方的态度一直很清醒,没有因为对方主动上门就放松立场。这次高规格接见,既是给国会层面的沟通开了个窗口,也是明确传递底线:对话可以,但不能搞单方面让步。   中方关心的不只是关税降几个点,而是美国能不能别再拿“国家安全”当借口,想制裁哪家中国科技企业就制裁哪家,想断供半导体设备就断供。   之前美国对华为这些企业的打压,已经让全球供应链都跟着受影响,很多国家的企业都怨声载道。这次会谈里,中方就把话说得很明白,要谈经贸合作,就得先解决这些实打实的限制,不能光让中方让步,美方得拿出真动作来。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谈得再热闹,核心分歧也不是一次访问能解决的。特朗普政府的“务实转向”,本质上是“不想全面对抗”,而不是“不想竞争”。   他们一边派代表团来谈合作,一边还在联合盟友在南海搞军事演习,追加的军费里还有40多亿是印太地区的太空机密计划,压制中国的心思根本没改。   这种“边谈边施压”的套路,中方早就见识过了,所以才会把“言行合一”看得比什么都重。   这次访问真正的价值,可能不在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在打破了“国会层面零沟通”的僵局。   过去六年,国会里的政客大多靠喊强硬口号博眼球,很少有人真的来中国看看实际情况,很多对抗性提案都是基于误解甚至偏见。   现在史密斯带着两党议员来了,哪怕只是多听多看,也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误判。毕竟中美两国的经济加起来占了全球近一半,真要是一直僵着,全球贸易和投资都得跟着波动,这是哪个国家都承受不起的。   从2019年到2025年,六年的空白让这场会面显得格外特殊。亚当·史密斯在人民大会堂的每一句话,既是代表美国传递诉求,也是在接收中方的底线信号。   这不是什么“和解的开始”,更像是一场成年人的博弈,大家都清楚彼此的诉求和底线,也明白对抗没有好结果,现在要做的,是在竞争的边界里找到安全的平衡。   参考资料:新华社,美国众议院跨党派代表团访华 中方高规格接见,2025年9月21日;

0 阅读:578

猜你喜欢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