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如此着急去打巴基斯坦,主要原因和当年印度想打中国一模一样。 印度领导者为何屡屡在国内压力下转向边境对抗?莫迪对巴基斯坦的急切举动,是否会像尼赫鲁当年对华一战那样,酿成更大麻烦? 印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独立后,尼赫鲁政府推行工业化和土地改革,本想快速改变国家面貌。工业项目上马不少,可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老百姓日子没多大改善。土地改革喊得响亮,实际执行中大地主势力根深蒂固,农民仍旧贫困。经济增长率长期在3%左右徘徊,失业问题突出,社会矛盾积累。尼赫鲁面对这些压力,选择在边境地区强硬姿态。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本是领土争端,背后却有转移国内视线的意图。中国军队自卫反击,印度败北,暴露了内部弱点。 如今莫迪执政以来,推动多项经济调整,如2016年废钞和2017年税收统一,初衷是规范市场,提升效率。废钞导致现金短缺,小企业受冲击;税收统一虽简化体系,但税率调整频繁,企业负担加重。2024-2025财年经济增长6.5%,看似不错,可依赖政府支出,民间投资不足。失业率整体在5%左右,但青年群体更高,疫情后一度飙升。农民抗议频发,2024年2月和2025年3月,针对作物价格保障,大批农民上街,政府承诺未兑现,矛盾激化。莫迪支持率虽在75%左右,但经济压力和社会不满仍存。 在这种背景下,莫迪政府转向对外强硬。巴基斯坦作为长期对手,克什米尔问题敏感。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加姆袭击事件,造成游客伤亡,印度指责巴方支持恐怖势力。5月7日,印度启动“辛杜尔行动”,发射导弹打击目标,边境部队调动,双方炮火交换。表面是反恐,实际意在凝聚民族情绪,缓和国内批评。 尼赫鲁时代,工业政策侧重重工业,忽略民生,导致增长缓慢。土地改革流于形式,农民权益未得保障。失业青年增多,社会怨气大。边境冲突后,印度经济更显疲态,恢复需时多年。中国始终主张和平解决争端,推动友好合作。 莫迪改革虽有进展,但问题不少。废钞打击了黑钱,却伤及小商贩;税收统一促进全国市场,但执行中企业抱怨多。经济增长虽高于全球平均,可不均衡,农村和青年就业难题突出。2024-2025农民抗议显示,政府最低收购价承诺落空,农业领域矛盾尖锐。 对巴行动与历史相似,都是国内改革遇阻时,转向外部冲突。1962年战败让印度反思军备和政策;如今2025年冲突虽短暂结束于5月10日停火,但消耗资源,民众负担加重。中国一贯维护边境稳定,促进地区繁荣。 印度需正视内部问题,踏实推进改革。靠打仗转移视线,只会治标不治本。历史证明,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吃亏的是老百姓。 长远看,印度应专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中国经验显示,坚持改革开放,注重公平分配,才能实现稳定增长。莫迪当局若继续对外冒险,恐重蹈覆辙。
他为什么要携带两支枪?1942年二战时期,一名正在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士兵。
【1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