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6年、全球38网点、万次试错:一家草根物流公司的出海生存法则

当“出海”成为中国企业寻求增长的确定性答案,一个巨大的挑战也随之浮现: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

据麦肯锡研究显示,全球供应链网络经历了数十年的优化,但其脆弱性在近年暴露无遗,促使超过90%的企业开始重新审视其供应链布局。

而在这幅宏大的出海版图中,物流成本和效率是决定成败的生命线。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尽管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已优化至14.4%,但许多出海目的地这一比例高达20%甚至25%以上。

这意味着,每创造100元GDP,就有20多元消耗在物流环节,巨大的降本空间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本期,我对话了一位国际物流领域的资深舵手——冠亚物流何国庆。他与其团队在十余年间完成38个海外布点,在一次次“踩坑”与“试错”中,不仅为客户创造过单年降低40%物流成本的纪录,也见证了无数因忽略物流细节而折戟沉沙的案例。

让我们透过他的视角,看中国出海事业最真实的波澜壮阔,获取那些用巨大代价换来的、关于风险、成本与生存的宝贵经验。

1

物流业出海:

在痛点与试错中成长

卓立:你们的第一桶金是如何挖到的?

何国庆:第一桶金来自越南市场,当时服务的是出海贸易企业。这类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需要能陪伴其成长的伙伴。

期间,我们做了许多物流之外的增值服务,比如帮客户建桩、验货,货物破损时进行重新包装等。慢慢积累出口碑后,行业内越来越多人主动找上门,业务也随之打开。

卓立:所以其实是先以服务为切入点,再深耕进一个行业。在十几年的发展中,有哪些时间节点让您觉得国际物流行业大有可为?

何国庆:物流环节越多、衔接越不畅,产生的费用就越高,而高物流成本必然会制约当地生产制造的发展,这意味着行业存在大量改进空间。对国际物流而言,在不成熟的地方,将物流费用降低30%左右并不稀奇。

我们曾有一位客户在老挝投产,因当地物流成本过高寻求合作。我们在当地设点后,仅用约一年时间就将其物流成本降低了40%,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有数据显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可通过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来反映,比重越低越好。中国已从过去的二十多降至十几,足以说明物流对经济的影响——这一比重过高,定会拖累经济发展。

卓立:创业是九死一生,而出海创业则是九死一生还要再打一个折,您在这个过程中踩过最大的坑是什么?

何国庆:坑有很多,我们涉及十几个国家,几乎每个国家都要踩坑。比如在印尼,总统换届导致海关人事变动,原来可以正常进口的布匹突然无法清关,最终产生高额滞纳金和罚金,货物还被没收,当时我们赔偿了一大笔钱。

出海面对陌生市场,想不交学费就做好是异想天开。印尼踩坑,也是因为在越南做得顺利后有些“飘”,觉得海外生意比国内好做。

后来再进入新国家,前期调研考察至少五六趟,多则八九趟,把当地可能遇到的问题梳理成文件,集体讨论风险防控。这一点,我们也在成熟出海企业身上得到了验证,确实没有捷径,唯有多摸索、多学习。

卓立:有没有过因市场艰难而撤出来的情况?

何国庆:缅甸市场我们经历了“三进三出”。第一次因疫情撤出,疫情稳定后重返;不久后遭遇军政府动乱,到处抓壮丁,员工无法正常上班,只能再次撤出;局势缓解后第三次进入,又遇到政策问题——缅甸实行出口配额制,且出口货物三个月内回笼的美金需强制结汇,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相差10%,一进一出损失达20%,企业根本无利润可言,我们只能再次调整。

缅甸本被视为东南亚的潜力市场,但政策不稳定、环境动荡,再好的市场也难以开展业务。

卓立:听说你们在缅甸的办公室一直没变过?

何国庆:第一次租的办公室退租后,第二次回去还是租了它;动乱撤出后,第三次进入,办公室依然在,它在市中心的位置,没被炸,之前的装修也保留着,现在我们还在这间办公室办公。

2

物流行业角色升级:

从运输商到全链路赋能者

卓立:如今已进入“全要素出海”时代,企业不仅出货,还需派人、建工厂、输出组织能力和技术,供应链也要随之出海。这种情况下,物流公司的角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何国庆:变化很大。全要素出海的企业需要收集大量市场信息,我们不仅提供物流服务,还要帮企业做税务咨询、政策咨询,核算海关税率与物流费用,甚至还要介绍律师。

全要素出海中,仅知道物流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熟悉每个环节,能给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和建议,这才是物流公司的核心价值。跨国物流环节繁多,起运港的拖车、报关、装船等环节大家比较熟悉,但关键在于目的港能否顺利提货投产。

很多刚出海的企业以为发货和以往一样简单,却忽略了现在是“发给自己”——前端再顺利,后端出问题,前面的工作就全白费了。

卓立:原来最多影响销售节奏,现在直接关系到生产能否推进,决定整条供应链的效率。

何国庆:没错。而且海外隐性成本多且不可控,海关可能随意调整清关政策,码头罢工、政策变动等都可能产生额外费用。

卓立:与其他第三方物流公司相比,你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何国庆:对于国际物流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提供全流程、一站式的服务。我们遇到过很多案例,客户原本认为将各环节拆分处理会更划算,但实际上,拆分后某一环节产生的费用,往往是前面所有环节费用的总和,甚至比总和还要高。

为此,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重出海”模式,海外员工数量远多于国内员工;核心管理层基本要求在当地国家五年以上,在部分国家,我们的管理层人员已经任职十几年了。毕竟,在当地的人,对事情作出的判断一定是最准确的。

3

第三方视角下的

中企出海经验

卓立:你们已经见过众多出海企业,那您认为成功与不成功的企业有哪些共性?

何国庆: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对出海这件事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二是投入是否“allin”,而非只是试试。

很多不成功的企业,要么派不出合适的人,要么用人不当,比如派老父亲、丈母娘去出海。海外市场信息繁杂,需要分辨真伪、判断灰色地带,对人的要求极高。如果企业能派最优秀的人出海,甚至负责人亲自带队,成功的概率就会高很多。

卓立:失败案例往往更具启发,您能分享几个需要警醒的案例吗?

何国庆:在土地、用工、税务这三个方面,有很多值得警惕的案例。

土地方面,中国企业出海常想购买土地,但土地性质、产权归属藏着诸多隐患。有客户在印尼经政府协助买了一块地,事后却冒出不同时代的“地主”。

拿着地契主张权利,而当地政府对此回避不管,客户最终只能额外花钱从这些人手中“赎买”产权。企业出海应聚焦主业,而非寄望靠土地盈利。

用工方面,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大,用工规则各不相同,若不熟悉当地制度,很容易引发纠纷。

税务方面,制造业出海多涉及来料加工或免税加工,不同国家政策差异明显——越南叫EPE,墨西哥叫IMMAX,泰国需申请BOI。即便多数国家有退税政策,但退税过程困难重重,能全额退回的很少,还常被“克扣”。

此外,有企业为解决海外供应链不足,将成品伪装成半成品发货,被海关查到后面临高额罚金。税务环节一旦卡住,还会产生码头费、滞箱费等连锁成本,企业往往只能妥协。

卓立出海谈

扫码获取更多深度访谈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