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这出戏有点熟:特朗普前脚逼着G7、欧盟给中国加税,后脚欧盟就摆出要拿十来家中国企业“开刀”的姿势;嘴上说是掐俄能源钱袋子,手伸的却是中欧供应链。可真要落锤,砸到的是谁的脚,不心里有数吗? 先把逻辑摆正。特朗普的路数很直白:对欧洲时紧时松,今天威胁停安全援助,明天又拿“301条款”敲打谷歌罚单。笔者认为,这不是战略,是情绪化的交易术。可偏偏布鲁塞尔吃这一套——第19轮对俄制裁的讨论里,居然把“第三国公司”拉进靶场,名单里中企占了不小比例,理由还是那套陈词:帮俄规避制裁、供应关键零件。问题是,美财长才承认过,中国购俄能源占比从战前的十来个点到如今也就略升,典型的多元化采购,不是“暗通款曲”。 这口锅甩得太随意,后果却一点不轻。无人机、电子、医疗器械……都是欧洲高度依赖的链条。民用无人机,欧洲自给能力羸弱,美国也补不上,真断了,首先停工的是谁的项目?电子元件就更不用说了,欧洲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它离不开东亚配套;医疗器械端,一旦交易禁令落地,医院采购先崩,保险公司成本随后走高,通胀再添一把火。笔者认为,制裁这刀,锋口向外,刀背却挨着自己肋条。 更尴尬的是“讨好逻辑”。近来欧洲不少政要把姿态做给特朗普看:国防开支往5%挪、话术往“强硬”靠,好像只要表忠心,华盛顿就会罩着你。现实恰恰相反:美国的优先级在印太,在产业回流,在关税筹码;欧洲只是可被反复打折的“附带条件”。冯德莱恩这次对华强硬,短期能换来一点掌声,长期只会蚕食欧盟的产业韧性和谈判筹码。 别忘了市场这一头。德国车、法国奢侈品,在中国赚的是实打实的现金流;新能源、稀土、锂电材料,这些关键环节的议价权,也并不掌握在欧洲。你把经贸关系政治化,对方不会坐以待毙——调整采购、替代供应、技术去向,都是现实选项。一旦反制启动,先倒霉的往往不是“被列名”的那几家,而是欧洲国内那些靠中国销量撑研发、靠全球分工降成本的龙头。 有人会说,这是“原则之战”。笔者不反对原则,但真正的原则应该是:规则一视同仁、风险可计算、贸易去政治化。把法律当木棒、把伙伴当筹码,短期热血,长期冷场。更何况,当华沙在边境口岸上做“安全文章”、把中欧班列当闸门时,中国已经在看北极航道、南通道、里海走廊这些替代方案了。供应链会绕路,资本会用脚投票;单点扼喉的时代在变,地缘勒索的红利在消失。 这场对华“示强”,在欧洲内部也不稳。企业界看成本、看交期、看利润,不会为政治口号买单;选民看就业、看电价、看医疗,不会为意识形态埋单。等到生产线缺件、港口堆箱,谁来解释“为什么要给远方的掌声付本地的账”?到那时,再追问“为什么被美国牵着走”,只会显得更被动。 笔者认为,欧盟真要体面,最实在的做法是把这波“名单政治”按下暂停键,回到事实和数据:哪些交易确属违规,依法处置;哪些是正常商业,就别拿地缘当大棒。对外,稳住与中国的产业合作面和技术互通面;对内,给企业一个可预期的窗口期。别被一时的“讨好冲动”冲昏头,拿双刃剑对着中国挥,溅起来的血,很可能先染红自己的袖口。 参考资料 冯德莱恩扬言:欧盟要制裁,含中企——来源:观察者网2025-09-20 11:19
以色列清退中国劳工这事闹大了!9月19日,中国工人拍的视频显示,特拉维夫多地警察
【186评论】【8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