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闺蜜:全红婵明明能选更好的大学,为啥偏偏选择了暨大? 闺蜜放下咬了一口的菠萝包,指了指手机里的高铁票截图 2025年夏天,全红婵抱着暨大录取通知书回湛江,跟爸妈坐在门口龙眼树下剥荔枝。她之前接受采访说,选大学第一念头是“能常回家”。湛江西到广州南高铁最快1小时59分,周五训练完赶19点的车,到家还能喝上妈妈熬的猪骨汤。暨大是双一流,省内名气比很多外地名校响,体育学院还拿过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团体冠军。 其实很多人误解“更好的大学”,全红婵的队友去年选了北京的名校,结果半年没回家,训练时总念叨“爸妈的高血压有没有犯”,状态下滑3个百分点。暨大给她的弹性学位制不是“放水”,是真的贴合运动员节奏——课程能调时间,没听懂的地方有一对一辅导,期末考核能用训练成果代替部分论文。苏炳添作为院长,专门找她聊过:“你的奥运金牌是资本,但学业是后半辈子的底气,我当年也差点因为训练耽误学业,懂你的难。”全红婵私下跟朋友说,暨大食堂有湛江风味白切鸡,师傅是老家过来的,调味跟妈妈做的一模一样。 全红婵选暨大,真的只是“图方便”? ①湛江到广州的高铁像公交,周末能回家蹭饭,父母年纪大了,她想多陪陪;②暨大的弹性学制救了她的学业,常年泡在训练场,落下的课能慢慢补;③苏炳添是师哥也是院长,能给她体育专业资源,比如跟田径队一起练体能,互相取经。 运动员的学业从来不是“副业”,但训练和上课的冲突是死结。全红婵的选择戳中很多运动员的痛点——你选远的名校,就得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就得赶进度补作业,搞不好两边都耽误。暨大的好不是“排名高”,是“懂运动员”。全红婵说过:“训练累到想哭的时候,想到周末能回家吃妈妈做的菜,就有劲儿再跳一次。”这比“名校光环”实在多了。 有网友说“全红婵选暨大是浪费天赋,应该去清华北大”,底下有人回:“你去清华试试,能半年不回家吗?能一边训练一边补高数吗?”我觉得这话戳心,很多人站在旁观者角度说风凉话,根本没体会过运动员的难——训练已经够苦,还要应付学业压力,选“懂自己”的大学比什么都强。 我觉得全红婵特别清醒,她没被“最好”绑架,反而选了“最适合”的路。运动员的人生不是只有奥运金牌,还有父母的热饭,还有能慢慢读的书,还有周末回家陪爸妈聊天的时光。这样的选择,才是对自己负责,才是真的“赢”。 你们觉得全红婵选暨大靠谱吗?
这不是闺蜜,是敌蜜
【24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