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再轰黎南部让停火协议成废纸,黎总统:请担保国站出来说句话】以色列的战机9月

孙王良评 2025-09-21 09:30:19

【以军再轰黎南部让停火协议成废纸,黎总统:请担保国站出来说句话】

以色列的战机9月18日再次呼啸着掠过黎巴嫩南部的天空,留下成片黑烟。迈斯杰贝勒、德宾、泰卜尼特……这些普通的边境小镇,在短短几个小时里变成了爆炸和火光的舞台。黎巴嫩卫生部确认有人受伤,而更大的伤口显然是那份纸面上的“停火协议”。2024年11月26日由美国和法国调解担保而签署的以色列-黎巴嫩停战协定,本该结束以色列与真主党之间一年多的冲突,如今却像一张被丢进火里的旧合同,烧得一干二净。

这一次,事情的开场颇具戏剧性。以色列军方先是“提醒”居民立刻撤离,紧接着就用炸弹证明自己不是在开玩笑。以军声称打击的目标是“真主党精锐部队的武器存放点”,还不忘加一句——他们会继续行动,直到“威胁消除”。这套说辞听上去熟悉得很,仿佛是循环播放的录音机,不断在中东的尘土里回响。

黎巴嫩总统约瑟夫·奥恩的回应则带着无奈和愤怒。他谴责这是对黎巴嫩主权的赤裸侵犯,直言那些停火协议担保国的沉默只是在默许更多的侵略。他的发言不只是外交辞令,而更像是一声呐喊:难道黎巴嫩的土地就该成为别人的靶场?

停火协议的意义,本来在于让双方冷静,哪怕是暂时的冷静。可从过去一年的局势来看,冷静只存在于签字那一瞬间。此后,以军的袭击依旧频繁,理由依旧冠冕堂皇:打击真主党,保护国家安全。这种逻辑很直接,把真主党和黎巴嫩土地捆绑在一起,一旦认定那里有武器库,就能随时投下炸弹。黎巴嫩民众在这样的逻辑下,只能不断收拾废墟、忍受流血。

更讽刺的是,这场冲突并非一时兴起。它像是有一条隐形的时间表,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上演一次轰炸,好让人们明白,停火协议只是暂时的幻象。那些被迫撤离的居民恐怕早就心里明白,政府和军方的通告不是在保护他们,而是在提醒他们:快跑,不然你会成为“附带损害”。

这一幕又一次揭开了中东的老问题:停火从来不是和平的同义词。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的火药味,不会因为一纸签字就消散。只要真主党还在南部活动,只要以色列坚信威胁就在隔壁,战机和导弹就不会停下。

此时,国际社会的角色显得尤其微妙。作为停火协议的担保方,本该发挥作用的国家选择保持沉默。没有强硬的谴责,没有实质的干预,仿佛只要不出现在新闻头条,事情就不算发生。这种沉默,在黎巴嫩人的耳中就是放任;在以色列看来,则是默认。于是轰炸继续,声明继续,循环继续。

谁是赢家?至少从眼下的画面来看,没有赢家。黎巴嫩的边境小镇失去了安宁,居民要么流离失所,要么冒险留下;以色列则陷入永无休止的“自卫”逻辑,每次炸毁一处所谓的武器库,只会换来更多的仇恨与反抗。如果说黎巴嫩总统的呼吁是情绪化的外交语言,那背后的现实更冷酷。主权在这里变得轻飘飘,几乎没有分量。哪怕是小镇被轰炸成废墟,也难以换来国际上的实际动作。所谓的担保国,更像是场外看客,偶尔翻个白眼,继续沉默。

而这正是最危险的地方。沉默让火种不会熄灭,反而在暗处积蓄。黎以之间的边境线,就像一根随时可能点燃的导火索。今天是五处小镇被轰炸,明天或许会是更大范围的冲突。而当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节奏,真正的全面战火可能只差一次误判。

停火协议成了一纸空文,战机与导弹成了更真实的语言。这是残酷的现实,也是中东最令人心寒的循环。轰炸之后,废墟上仍会升起炊烟,孩子们仍会在尘土中玩耍,生活会继续,但那份随时可能被打断的恐惧感,却会像阴影一样,永远笼罩在头顶。

0 阅读:70

猜你喜欢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