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经济日报
中国远洋渔业自起步以来,始终秉承合作共赢、安全稳定、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深化远洋渔业对外交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互利共赢合作,致力于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渔业治理体系,为世界远洋渔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深入开展全球及多边渔业合作。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相关国际渔业治理重要协定的谈判,为《联合国鱼类种群协定》、《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渔业补贴协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以下简称《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等协定的通过,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等协定的修订,作出积极贡献。在推进构建全球渔业治理体系的同时,中国高度重视远洋渔业国际履约,积极参与全球渔业资源养护与可持续利用、水域环境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实践,为全球渔业治理水平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多年来,中国先后签署多项国际渔业治理重要协定,积极履行多边渔业条约,2025年加入《关于预防、制止和消除非法、不报告、不管制捕鱼的港口国措施协定》(以下简称《港口国措施协定》)这一重要涉渔国际条约。
二是逐步开展区域渔业管理合作。中国先后加入大西洋金枪鱼养护国际委员会、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美洲间热带金枪鱼委员会、南太平洋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南印度洋渔业协定等组织。在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框架下,中国积极开展公海重要渔业资源监测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推进公海鱿鱼、金枪鱼等资源养护与管理研究,开展兼捕物种资源评估、生态系统可持续监测和评价等工作。在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制定养护管理措施的过程中,中国积极参与谈判和协商,在渔船注册、港口国检查、保护区设立及研究监测计划等方面参与规则制定,与其他成员一同构建和维护良好的国际渔业秩序,推动全球渔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强双边渔业合作。中国致力于加强双边合作与对话交流,涵盖公海渔业资源养护、区域渔业治理、打击非法捕捞等方面。例如,中国与欧盟、美国、阿根廷、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渔业会谈或对话机制,共同推动全球渔业治理;与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相关国家和地区在互利互惠前提下开展渔业合作,积极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四是主动调整适应国际渔业规则。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鱼类种群协定》等相关要求,在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基础上,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远洋渔业管理规定》《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推动远洋渔业更好发展。同时,积极参与《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等规则制定,深入参与全球渔业治理,国际渔业公约和养护管理措施的履行能力不断提升。
一系列深化国际渔业合作的努力,对推动全球渔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坚持正确处理渔业资源养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一贯主张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养护和长期可持续利用;重视加强生态系统管理,注重评估和监测兼捕物种资源状况,积极开展生态和环境友好型渔船、渔具和捕捞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养护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和管理工作。
中国积极实践全球发展倡议,推动构建全球渔业治理体系。2001年,中国参加雷克雅未克海洋生态系统负责任渔业会议,支持通过了《关于海洋生态系统负责任渔业的雷克雅未克宣言》;2019年,中国支持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通过气候变化研究提案,将考虑气候变化对高度洄游性鱼类资源和有关国家特别是发展中成员经济和食物安全的潜在影响提上日程;2025年,中国向联合国粮农组织交存了《港口国措施协定》加入书,该协定已正式生效。此外,中国一贯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小岛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发展渔业及社区经济,在技术、人才等方面,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共同致力于提升全球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作为负责任的渔业国家,中国正深入参与全球渔业治理,积极参与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科学管理建议的研究,推动构建渔业发展新格局,为全球远洋渔业有效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作者系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