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议员对美国人说,请记住!日本在中国杀害100万人的时候,有54.4万人是在美国帮凶下被杀死的,不愿做帮凶的人,请站起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0年代,世界经济正从大萧条的泥潭中挣扎,美国的工业产能严重过剩,钢铁、石油、机械设备堆积如山,出口成了维系经济的关键,谁愿意买?谁都行,而这时的日本,正急着扩张军备,发动战争,对各种战略物资的需求如饥似渴,供需一拍即合,一场跨洋的“交易”便迅速展开。 当时的日本,资源十分匮乏,几乎所有用于战争的基础材料都得靠进口,从1931年开始的侵略扩张,尤其在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更是需要海量的钢铁、石油、铜、铅等物资来维持军事机器的运转,美方对此心知肚明,却依然源源不断地供货,在1937年至1940年间,美国对日本的出口总额不减反增,石油和金属类物资的销售甚至翻倍增长。 这些材料并不只是用来发展经济,而是直接加工成了子弹、坦克、军舰和飞机,从美国加州油田运出的石油,被注入战机引擎,最终化作中国城市上空的浓烟和火光,从匹兹堡钢厂出的钢材,被熔铸成坦克装甲,在华北大地上碾过平民的家园,这不是夸张,而是美国商务部公开数据所证明的事实。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行动,他们没有武器,却有笔和计算器,他们在美国创办研究机构,查阅海量贸易资料,终于揭示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日本在战争初期所需的关键物资中,超过一半来自美国,这不仅是一个统计数字,更是一份揭示道义沦陷的账单。 这一数据被公开后,在美国社会引发了强烈震动,很多美国人直到此时才意识到,自家工厂的产品竟然成为远东战场上的杀人工具,一些报纸开始报道这场“死亡贸易”,学者、工人、妇女组织纷纷发声反对继续对日本出口战略物资,人们开始明白,这并不是一场与己无关的战争。 然而,在资本的驱动下,政府的态度并不坚定,即使日本的暴行已经引发国际谴责,美国仍在继续出口军需物资,原因很现实:对日贸易带来了可观的利润,能解决就业问题,也有助于工业恢复元气,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当时美国政府中的一些决策者希望日本能在亚洲牵制苏联,从而缓解欧洲局势对美国的压力,换句话说,中国的苦难在他们眼中只是地缘政治的筹码。 即便如此,民间的反对浪潮仍在持续发酵,不少港口工人拒绝装运开往日本的货物,有议员开始提案限制出口,舆论的压力逐渐传导到政策层面,美国政府开始酝酿对日本的经济制裁,最初只是对某些军用物资设限,后来逐步扩大到石油和钢铁等关键资源。 1941年夏天,美国终于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全面停止对日出口,这一举动直接切断了日本的资源补给线,将其推向绝境,几个月后,日本为了打破封锁,发动了偷袭珍珠港的军事行动,美国正式参战,太平洋战场全面爆发。 从事后看,美国的参战并不是出于对中国苦难的同情,而是因为本国利益受到了实质性威胁,珍珠港的炮火打碎了隔离主义的幻想,也让之前的“中立”立场显得格外讽刺,在那之前的多年时间里,美国的金属和燃料一度成了日本侵华的“隐形助推器”。 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对日策略发生了彻底变化,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美国开始扶持战败的日本,将其打造成亚洲的前沿基地,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大量军需订单流向日本,令其经济迅速恢复,这一切没有太多道义考量,更多的是战略和利益的再分配。 而中国在那场战争中付出的代价,似乎被选择性淡忘,数千万的伤亡、无数城市的毁灭、文化遗产的流失,这些沉重的历史,往往在国际政治的叙述中被简化成几个字的“战争背景”。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日本每在中国杀死100万人,其中54.4万就是美国资本害死的!”
🐼日本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如果不出兵,美国人不会打到中国去,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