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越南同时宣布! 9月16号那天,新加坡和越南真就把碳信用的实施协议给签了——之前俩国在碳市场这块儿,大多还停在“说怎么干”的阶段,要么是开会聊规划,要么是纸上写方案,现在终于实打实要动手了。 啥是碳信用呢?其实就是给“减少的碳排放”发个“绿色凭证”。 比如说,一片林子一年少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者一个工厂改了设备后少污染了多少,这些都能算出个数,换成对应的信用额度。 那些得完成减排目标的企业,要是自己减不够,就可以买这种信用,等于帮着别人完成减排,自己也达标了——说白了,就是让“减排”变成了能买卖的“绿色资产”。 新加坡早就在碳市场这儿动心思了,毕竟是东南亚的金融中心,2023年就搞了个叫Climate Impact X的碳交易所,刚开始交易的时候,星展银行、中金这些大机构都来掺和了,每笔交易多少钱都明明白白的。 但问题是,新加坡地方小,本土能产生的碳信用特别有限,总不能让交易所里没东西可卖吧? 所以它一直急着找个有“减排潜力”的搭档,最好是那种手里有大片能搞低碳改造的地方。 越南这边正好反过来。它是农业和制造业大国,湄公河三角洲的稻田一眼望不到头,到处都是的工厂车间也在不停运转,这些地方藏着老多能减排的空间了。 就说种水稻吧,要是改改灌溉的方式——比如别一直泡着水,按需浇水——一季下来就能少排3到12吨二氧化碳,农民每公顷地还能多赚一百多美元,这不是种地、减排、赚钱三不误吗? 可越南的问题是,就算真的减了排,怎么把这些“成果”变成能卖的东西?怎么让国际上的买家认账?它自己没这套技术和规则,正好缺新加坡那点本事。 而且越南现在也有压力——欧盟不是搞了个碳关税吗?今年已经正式开始收了,钢铁、化肥这些越南主要出口的东西都在名单里。 要是不赶紧搞减排,以后把东西卖到欧洲,就得多交一笔钱,本来制造业利润就薄,这钱一交,赚的就更少了,所以它比谁都急着找帮手。 这次俩国签的协议,核心就是凑一块儿补短板。越南的农民在田里搞低碳种植,工厂改设备节能,产生的碳信用,就能拿到新加坡的交易所去挂牌卖; 新加坡就负责定规矩、搭平台,比如怎么监测减排量才靠谱,怎么定价才合理,让这些“绿色凭证”能真正卖上价、有人要。 比如越南正在推的“百万公顷优质低排放水稻计划”,以前农民就靠卖大米赚钱,现在好了,每少排一吨碳,还能多拿一份碳信用的收入。 之前就有越南企业尝到甜头了,比如中安高科的大米,因为有了低碳认证,在日本能卖到普通大米快两倍的价格——这可不是虚的,是实实在在的收益,农民和企业都愿意干。 这事儿对整个东南亚来说,也是个挺重要的信号。以前东盟国家虽然签了不少环保协议,今天说要减排,明天说要搞绿色经济,但真正落地干活的没几个,大多是纸上谈兵。 现在新加坡和越南把碳信用怎么交易、怎么监测、怎么算清楚减排量,都一条一条写进协议里,等于给其他国家做了个“活样板”。 马来西亚有那么多棕榈园,泰国的电子厂也不少,印尼还有大片热带雨林,这些地方其实都有减排的潜力。以后它们说不定都能学新加坡和越南的样,把自己的减排成果变成能赚钱的“碳资产”。 而新加坡作为区域金融中心,正好能把这些分散的资源凑起来,慢慢搞出一个成气候的区域碳市场——到时候大家都能在里面赚钱,还能一起减排,不是挺好吗? 当然了,合作起来也不是没麻烦。越南现在的监测技术还跟不上,就像同塔省的稻田,灌溉的设备都老得快没法用了,连最基本的“怎么算清楚到底减了多少排”都规范不了。 这时候新加坡就得帮把手,从怎么装监测设备,到怎么一步步记录数据、算清楚减排量,都得手把手教。 不过好在俩国都有动力推进这事儿——越南急着靠减排降低出口成本,保住欧洲市场;新加坡想坐稳东南亚碳金融中心的位置,多赚点“绿色钱”,需求对得上,这事就好推进。 而且背后还有区域合作的大背景呢——现在中国和东盟的零关税覆盖都超过65%了,区域里的贸易联系越来越紧。 RCEP框架下,绿色经济本来就是重点要合作的领域,新加坡和越南这事儿,正好能跟这些大政策接上,说不定能带动更多国家加入进来,到时候从“产生碳信用”到“交易碳信用”,能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整个区域的低碳转型都能快一步。 越南的农民以前哪想得到,自家稻田里不光能长大米,还能“种”出能卖钱的碳信用,说不定这碳信用以后比大米还值钱。新加坡也不用愁交易所没东西卖了,俩国这么一补,算是把各自的难题都解了。
越南网民质问嫁到中国的越南女:现在越南越来越好了,马上就要赶上中国了,你嫁到中国
【65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