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协和医院余立凯医生去世,仅57岁,5天前还好好的,履历优秀! 信源:潇湘晨报2025-09-16 《突发讣告!余立凯在武汉去世,年仅57岁》 2025年9月15号晚上9点51分,武汉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官方微博发了条讣告,看了让人心里直揪科室副主任医师余立凯同志走了,才57岁。 协和医院的官网上,还留着余医生的介绍:医学博士、留美学者,擅长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十多种风湿免疫病。 这些病听着专业,可说白了,都是让患者疼得睡不着、走不动的“老毛病”。余医生这些年治过的病人,有的从轮椅上站了起来,有的能自己买菜做饭了,大家都说他是“风湿病人的救星”。 余医生是1968年3月生的,从穿上白大褂那天起,他就把“患者的病不能拖”刻进了骨头里。 门诊时,他总把诊室的椅子往患者跟前挪,老人们说关节疼了三五年,他从早到晚不厌其烦地听; 病房里,他查房总带着个小本子,记满患者的用药反应和生活习惯——几点吃药、爱吃什么、最近有没有感冒,连“早上用热水泡脚”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位农村来的奶奶记不住药怎么吃,他就画了张图:太阳图标代表早上,月亮图标代表晚上,旁边还歪歪扭扭写着“饭后半小时”。奶奶后来专门来科室道谢:“余医生比我亲孙子还贴心。” 同事们都说他是“拼命三郎”。白天看门诊、查病房,晚上还要改学生的论文、整理科研数据。 他带的研究生说,余老师改论文连标点符号都要抠,说“看病要细,做学问更得细”。 这些年,他牵头或参与了国家、省里的多个风湿病课题,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了20多篇论文。 这些成果不是挂在墙上的奖状,是能实实在在帮患者的好法子。湖北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的委员们说,余医生推动了不少学科交流活动,让湖北的风湿病诊疗水平往前迈了一大步。 可命运没给他更多时间。9月11号,他还去襄阳市中医医院查房、做学术分享,精神头跟平时一样好。谁能想到,5天后,他就永远离开了。 消息传开,网上全是悼念。有患者家属翻出老照片:“去年冬天我妈住院,余医生大冷天还来病房看她,手凉得像冰块,可说话软和得像自家亲戚。” 还有年轻医生留言:“余主任改我论文时,连‘患者主诉’四个字的位置都要调整,说‘细节决定生死’。” 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说:“57岁,正是医生最有经验的时候,他走了,多少患者少了个主心骨?” 也有人感叹:“现在医学这么发达,大医院设备这么好,可有些病还是治不了。余医生这么优秀都走了,真是‘好医生医不了自己的病’。” 更有经历过家人重病的网友说:“看着账单数字往上蹿,看着病人在病床上遭罪,真觉得‘生死有命’不是迷信,是没办法的事。” 余立凯走了,但他的故事还在医院里传着。护士站的小刘记得,每次给患者发药,余医生都要叮嘱:“这个药饭后吃,别空腹; 那个药吃完要多喝水。”有回一个农村奶奶记不住,他就写了张纸条,画着太阳说“早上吃”,画着月亮说“晚上吃”。奶奶后来专门来科室道谢:“余医生比我亲孙子还贴心。” 现在再看协和医院的走廊,余立凯的白大褂还挂在更衣柜里,领口整整齐齐。 他的学生说,老师常说“医生的本事越大,责任就越重”。可谁能想到,这位总把责任扛在肩上的医生,自己却没扛过命运的突然袭击。 生命有时就是这么无常。昨天还在门诊坐诊,今天就阴阳两隔;前一刻还在教学生看病,下一秒就永远告别了热爱的事业。 余立凯用57年的人生告诉我们:医生的伟大,不在能治好所有病,而在哪怕知道自己治不好,也要拼尽全力;生命的高贵,不在长短,而在活过、奉献过、被记住过。 愿余医生在另一个世界,能好好休息。也愿更多像他一样的医者,能被岁月温柔以待。
上个星期老家的邻居没了,他的儿子从武汉回来,直接把他老爹就给烧了,骨灰扔进河里了
【6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