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亡国之君,崇祯和隋炀帝杨广比,这位末代皇帝的“惨”倒显得有点“冤”,毕竟人家

断代史鉴 2025-09-18 09:07:59

提起亡国之君,崇祯和隋炀帝杨广比,这位末代皇帝的“惨”倒显得有点“冤”,毕竟人家杨广接手的江山,论家底厚实程度,能把崇祯馋哭! 杨坚留下的人口有四千六百万,洛阳的含嘉仓、回洛仓堆的粮食够全国吃二十年,三省六部制已初步建立,地方官多是杨坚亲手提拔的干练之辈,连突厥都被打服了,尊隋为“圣人可汗”。 可话说回来,这“躺平十年”真能稳住吗?咱们先把杨坚的家底儿掰扯掰扯。四千六百万人口听着唬人,可在公元七世纪,全球人口约两亿,四千六百万差不多是当时的四分之一。 含嘉仓、回洛仓的粮食够吃二十年,这数字搁现在能填满几十个大型粮库,但那是没有现代保鲜技术的年代——粮食存久了会受潮、生虫,每年自然损耗少说3%,再加上每年赈灾、官员俸禄、军队粮饷,这“二十年”其实是虚的,保不齐十几年就见底了。就像咱家里囤的米,再多的米缸,天天开火煮饭,也架不住一家老小吃啊。 三省六部制已初步建立,看着是理顺了,可制度这东西就像刚修好的柏油路,得有人定期养护。杨坚在的时候,自己就是最大的“监理”,批奏折、盯工程、查账目,谁敢偷懒? 要是杨广躺平当“甩手掌柜”,三省的官员不得自己找辙?说不定户部和兵部为了争预算吵得不可开交,礼部和刑部互相推责任,效率一降,底下人钻空子搞贪腐的机会可就多了——您看现在有些单位,领导不管事,前台都敢私吞快递费,何况古代官场? 地方官多是杨坚亲手提拔的干练之辈,可再能干的主儿也需要“紧箍咒”。杨坚在世时,靠自己的威望镇着,地方官谁敢明目张胆刮地皮? 要换了个不管事的皇帝,有些刺史、太守保不齐就飘了——反正上头没人查账,我多收点税中饱私囊,百姓告状?随便打发了便是。时间一长,民间怨气攒起来,黄巾起义、瓦岗寨那套农民起义的戏码说不定就得提前上演。就像村里有个厉害的老支书,村干部都不敢胡来;老支书一退休,个别不自觉的就惦记上集体财产了。 突厥尊隋为“圣人可汗”,那是被杨坚揍怕了。可草原上的部落就像一群饿狼,你手里有肉它才老实,你要是松了手,它立马扑上来。杨坚在的时候,每年给突厥送金银绸缎,还嫁公主和亲,把他们哄得服服帖帖。 要是杨广躺平,觉得“我已经够强了,不用再惯着他们”,断了岁赐或者削了突厥贵族的封号,那些首领保不齐就联合起来反扑——您想想后来唐朝对突厥的政策反复,不也是因为边防压力时松时紧吗? 最要命的是人口多。四千六百万人听着是劳动力充足,可也得看怎么分蛋糕。杨坚推行均田制,农民有地种,国家有赋税,这是良性循环。要是杨广躺平,不管土地兼并,豪门大户把良田都圈走了,农民没了地只能当流民,要么饿死,要么占山为王。到时候流民一多,造反的火苗子能烧遍半个中原——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唐朝末年黄巢起义,不都是这么来的? 所以说,杨坚留的家底是厚,可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坐吃山空”。杨广要是真躺平十年,说不定不等突厥反、百姓乱,朝廷自己就先乱成一锅粥。当然,历史没如果,杨广非但没躺平,反而修运河、征高句丽,把家底儿败得精光。可咱们聊这个,就是想说:打江山像种庄稼,守江山更像养花——再肥沃的土地,也得天天浇水、除虫,不然再壮的苗子也得枯死。

0 阅读:28

猜你喜欢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