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与越南闹出大动作,两国部长通过视频连线,短短几分钟内便闪电签署了一份特殊的碳信用合作协议。消息一出,瞬间在全球掀起波澜。这份协议究竟藏着什么玄机,会让两国如此迅速达成合作? 最近这两年,“碳中和”“碳减排” 这些词越来越常听了。可能有人会说,这都是国家和大企业操心的事儿,跟咱老百姓没啥关系。9 月 16 号上午,新加坡和越南的部长们隔着屏幕,几分钟就签了份碳信用合作协议。别觉得这是远在东南亚的事,往后说不定会影响到咱们用的电、花的钱。 先掰扯清楚啥是碳信用。咱打个比方,要是你家原本每个月用 100 度电,后来装了太阳能板,只用 50 度了,相当于少排了不少二氧化碳,这时候相关部门可能就会给你发个 “碳信用证书”。你拿着这个证书,能卖给那些用电多、减排达标的企业,帮他们凑够减排指标。 国家之间的碳信用合作,其实跟这个道理差不多,只不过规模更大、牵扯的利益也更复杂。 为啥是新加坡和越南凑到一块儿?先看新加坡。这地方就跟咱们国内的大城市似的,巴掌大的地方,工厂、汽车还多,想靠自己减排,难如登天。 比如说,新加坡的发电主要靠天然气,想换成风能、太阳能,可国土面积就那么点,根本铺不开设备。要是硬要搞减排,工厂就得减产,老百姓用电成本也得涨,这日子谁都不好过。 所以新加坡才急着找合作伙伴,花钱买别人的减排成果,既省钱又省事。 再看越南,情况就不一样了。越南有大片的山林、广阔的海岸线,到处都是未开发的清洁能源资源。比如说,越南南部的沿海地区,常年刮大风,建个风电场再合适不过;中部地区光照充足,铺太阳能板就能发电。 可越南缺钱、缺技术,想搞这些项目,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像咱们农村老家,有块好地想种果树,却没钱买树苗、雇人打理,这时候要是有人愿意投资,还能帮着把果子卖出去,谁能不乐意? 这份协议对两国的好处,可不是嘴上说说的。越南农业和环境部副部长陈德胜提到,协议落地后,越南能拿到不少资金。这些钱能用来搞智能农业,比如给农田装传感器,精准浇水施肥,既节省资源又能提高产量;还能建更多的清洁能源电站,让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也能用上便宜电。咱想想,要是越南老百姓用电方便了,农产品产量高了,日子肯定能越过越好,这不就跟咱们农村脱贫致富一个道理嘛。 新加坡那边也不吃亏。永续发展部长傅海燕说,这是低碳转型的好机会。而且新加坡还承诺,交易额的 5% 要用来帮越南应对气候变化,另外 2% 的碳信用直接作废,不让全球碳排放总量 “虚减”。这看似吃亏的做法,其实是在攒口碑。 要是新加坡处处为合作伙伴着想,以后其他国家想搞碳信用合作,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它。到时候新加坡就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说话更有分量,甚至能制定规则,这不就跟咱们国内那些讲诚信的企业,慢慢做成行业龙头一个路数嘛。 这里面还有个关键问题,就是 “双重计算”。啥意思?比如说,越南卖了 100 吨的碳信用给新加坡,要是越南还把这 100 吨算在自己的减排成果里,新加坡也算一次,那全球的碳排放总量就没真减少,这不就成了自欺欺人?这次两国的协议里就明确说了,越南卖出去的碳信用,自己不能再算,这就跟咱们平时做生意一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交出去了,就不能再拿它当自己的东西了,这样才公平,才能让碳交易真有意义。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不是一点问题没有。就像咱们买东西会担心被坑一样,碳信用的定价就是个大难题。 越南觉得自己的减排成果值钱,想卖高价;新加坡想省钱,肯定想压价,这价格怎么谈才能让双方都满意?还有,不同国家的减排标准不一样,越南觉得达标的项目,新加坡可能不认,这又该怎么协调?这些问题要是解决不好,合作就容易出岔子。 但不管怎么说,这份协议给咱们提了个醒:应对气候变化从来不是一个国家的事儿,就像咱们治理环境污染一样,光靠一个城市、一个企业不行,得大家齐心协力。 现在新加坡和越南开了个好头,以后说不定会有更多国家跟着学。等全球的碳交易市场越来越规范,清洁能源越来越普及,咱们出门能少吸点雾霾,夏天开空调不用心疼电费,这不就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信息来源: 财联社 9月16日 新加坡与越南签署碳信用实施协议
新加坡与越南闹出大动作,两国部长通过视频连线,短短几分钟内便闪电签署了一份特殊的
豌豆大说法
2025-09-17 22:40:59
0
阅读:45
用户10xxx38
相当于平均了碳排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