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又改口了,她说,我们是“一中宪法”,我们都是中国人,她说,台湾所有人,都是中国人,因为台湾“宪法”前言开宗明义就说“国家统一前”,所以我们和大陆都是一个国家,只有一个中国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郑丽文最近的一句话,把台湾政坛搅得沸沸扬扬,她站在蓝营的舞台上,语气笃定地说我们是“一中宪法”,台湾所有人都是中国人,这种说法立刻吸引了所有目光,因为大家都还记得她年轻时的身份。 她曾是绿营重点培养的人物,甚至在公开场合高喊自己“死都不会认同一个中国”,如今的她却公开讲出“我们都是中国人”,这种反差让不少人惊讶,也让网友直呼反转太大。 这一次的发言并不是情绪化的口号,她拿出的是台湾宪法里的内容,宪法前言里写得清清楚楚,国家统一前,两岸并不是两个国家,而是同属一个中国,把这一点搬出来,等于让她的立场有了法律的支撑。 对蓝营来说,这是一次不小的突破,因为长期以来,“统一”在选举中是个敏感话题,容易让中间选民反感,现在有人直接用宪法来解释,就显得更有理有据。 她的转变不仅仅是语言,行动上也很具体,前段时间,她还带着台湾的网红去福建参访,让大家亲身体验台湾人在大陆可以用健保卡看病,也能创业、生活。 这种实地交流,把两岸的距离拉近了一些,对于很多依赖大陆市场的企业和年轻人来说,这样的表态是一种安心,他们更关心能不能顺利做生意,能不能找到好工作,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政治对立。 蓝营内部对她的做法普遍抱持正面态度,有人认为她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口,用宪法来稳定中间选民,又不会触碰大陆的底线。 尤其在三十到四十五岁的群体里,民调显示支持“一中宪法”的比例在上升,这让蓝营看到赢回选票的可能,蓝营里一些原本担心年轻人会反感“一中”的人,现在也逐渐认同这种务实的说法。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绿营的反应,他们急忙翻出她早年的“台独”发言来攻击,说她立场摇摆不定。 但有意思的是,他们并没有直接反驳宪法里的“国家统一前”条款,因为一旦否定,就等于承认自己不尊重法律,这种绕圈子的批评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经济层面的反馈更加直接,台湾的半导体产业、水果出口,甚至观光业,都与大陆市场密不可分,过去绿营的抗中政策让不少企业心里发怵,担心影响合作。 郑丽文此时强调“我们都是中国人”,等于是给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许多台商在私下表示,只要能够维持稳定的关系,大家就敢放心投入合作,这比空洞的政治口号更能打动人心。 年轻一代的反应同样值得注意,很多台湾学生早已把大陆作为求学和就业的选项,那里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宽广的平台,他们在现实中体验过差距,很清楚“台独”的言论对生活帮助不大,反而可能限制未来的发展。 因此,郑丽文的表态在他们看来不算突兀,甚至有人在网络上表示早就该正视现实,与其浪费精力在对抗上,不如专注于把日子过好。 这种态度也说明,在年轻群体中,政治口号的号召力正在下降,实实在在的生活才是他们的优先考虑。 在政治盘算层面,她的做法看起来像是一种平衡,对急统派,她用宪法立场来保证法理基础;对缓统派,她又强调短期重点是民生,不把统一当成眼前的主线。 这种两面兼顾的策略让蓝营内部的争议有所缓和,但同时也带来质疑,有人怀疑她是在投机,借机为自己铺路,蓝绿两边都有可能有人不满意她的做法,这种风险她必须自己承担。 放到更大的环境来看,她的表态也并非孤立,大陆一贯强调一个中国原则,国际社会也多次表达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她的发言并没有脱离大势。 相反,她借助宪法和现实情况,把“一中”重新放到政治中心,这让她的话有了更多分量,她不是单纯地迎合蓝营,而是把台湾的法律、经济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当然,未来的走向依旧悬而未决,她到底是坚定地转向务实,还是为了选票而权宜之计,现在谁都说不准。 如果她能继续坚持在“一中宪法”的框架下推动交流,让选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那她就有可能在蓝营和社会中获得更大空间,但如果再次改变立场,她很可能会失去信誉,被两边都质疑。 这一次的转变已经让台湾政坛产生了连锁反应,她的一句话不仅点燃了蓝绿之间的新一轮交锋,也让更多人重新思考两岸的定位。 宪法里的“国家统一前”并不是一句可以轻易回避的话,它在法律上、历史上都摆在那里。 无论谁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都绕不开这个事实,郑丽文喊出“我们都是中国人”,其实是把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现实放到台前,对政坛来说,这既是一次冲击,也是一个提醒。
台湾国民党,恐怕真的没救了?就在党内唯一的“战将”郑丽文,民调高涨之际,岛内专
【6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