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申办2036奥运”不是低调,是中国把账本翻给世界看:北京那届花了四百多亿人民币建的鸟巢、水立方,赛后一年维护吃掉上亿元,里约主场馆杂草丛生、东京负债比福岛核废水还难排,国际奥委会现在改口“可持续”,其实就是没人愿意接盘。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鸟巢和水立方,至今仍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这两座场馆在建设阶段投入超过 400 亿元人民币,当年开幕式上的璀璨灯光与赛事期间的热烈氛围,让世界记住了中国的奥运实力。但赛事结束后,维护成本成为持续的压力。 鸟巢每年的维护费用超过 1 亿元人民币,水立方虽然通过改造增加了水上乐园等商业项目,每年仍需数千万元用于设施保养、人员管理和能源消耗。这些数字背后,是大型体育场馆普遍面临的困境,为满足奥运赛事标准建造的高规格设施,赛后很难找到完全匹配的日常使用场景,高昂的维护费用如同细流,不断消耗着运营方的资源。 这样的困境并非中国独有。2016 年里约奥运会的主场馆,在赛事结束后迅速陷入荒废。曾经举办过开幕式和田径赛事的体育场,如今场内杂草丛生,看台座椅破损严重,部分区域甚至成了流浪汉的临时居所。 当地政府无力承担后续的维护费用,也未能找到合适的商业运营方案,只能任由这座曾经的奥运地标逐渐衰败。2020 年东京奥运会则面临更复杂的债务问题,赛事因疫情延期导致额外支出大幅增加,最终总花费超过 2000 亿日元。这些债务如同福岛核废水般难以处理,至今仍分摊在日本民众的税收和公共预算中,成为当地经济的长期负担。 国际奥委会显然注意到了这些问题,近年来频繁提及 “可持续奥运” 的理念,强调降低申办成本、利用现有场馆、减少赛后浪费。但这一转变的背后,是越来越多国家对申办奥运的犹豫。 曾经,举办奥运会被视为展示国家实力、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机会,各国争相参与;如今,从场馆建设的巨额投入到赛后维护的持续消耗,再到可能引发的债务风险,让不少国家望而却步。德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曾先后退出过奥运申办,理由大多与经济成本和后续运营压力相关。 中国不申办 2036 年奥运会,正是基于对这些现实因素的考量。相较于盲目追求举办国际盛会的光环,中国更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长期效益。 北京奥运会后的这些年,国内不少城市开始探索大型体育场馆的 “赛后重生” 之路,有的改造成全民健身中心,有的引入商业演出和文化活动,试图让场馆摆脱 “一次性使用” 的命运。这种对奥运经济规律的理性认知,比单纯申办一届奥运会更具实际意义。 国际奥委会口中的 “可持续”,本质上是对当前奥运申办困境的回应。当越来越多国家看清申办奥运背后的经济账本,不再愿意轻易接下这个 “烫手山芋” 时,如何让奥运会回归体育本质、降低举办门槛,成为国际奥委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不参与 2036 年奥运申办,不是对奥运精神的否定,而是用现实的选择,让世界看到举办大型国际赛事需要面对的真实成本,也为未来奥运模式的变革提供了一份值得参考的思路。
“不申办2036奥运”不是低调,是中国把账本翻给世界看:北京那届花了四百多亿人民
百日依山尽
2025-09-12 17:24:57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