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布债”杀到上海!俄财政部、俄原子能、俄气油三家抢着发人民币债,网友一句话戳破:真缺钱,咋不去找平壤、哈瓦那? 俄罗斯计划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从国家主权级别到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这样的能源巨头,都可能成为发行方。 这事儿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一笔在国际主流视野里信用记录堪忧的买卖,却在中国市场获得了顶级信誉的入场券。 俄罗斯债券的信用评估,简直是两个平行世界。 一边是标普和穆迪这些国际评级机构早在2022年就毫不留情地将其主权评级打入“垃圾级”,意味着在西方投资者眼中,违约风险极高。 可另一边呢?Gazprom、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和欧亚开发银行,这几家机构却被中国的评级机构授予了闪亮的AAA最高信用等级。 这也不是头一回,早在2017年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就曾顶着AAA评级成功发债。 一个主权信用被国际市场普遍否定的国家,其核心国企怎么就能在中国拿到最高评级?这评级背后看的究竟是财务报表,还是地缘战略的地图? 当然这场合作是双方需求的精准对接,俄罗斯那边日子确实不好过,高达19%的基准利率和14%的通胀率,加上2.4万亿卢布的财政赤字,让国内融资成本高到离谱。 为了筹钱,政府不断加税,企业叫苦不迭,银行系统也压力山大。 这时候目光投向东方,简直是另一番景象。 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大约只有1.766%,这意味着巨大的利差空间和低廉的融资成本。 更关键的是这里流动性充足,能够消化大规模的融资需求。 在中国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核心优势是能完美绕开西方的金融制裁。 这既是俄罗斯的救命稻草,也成了中俄之间一条心照不宣的“特殊通道”。 据说今年八月底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已对此表态支持。 而在看似坚固的“友谊”光环下,投资的风险却像幽灵一样挥之不去。 当传统的金融契约变得模糊,“关系”似乎成了唯一的隐形抵押品,但这恰恰是最不靠谱的。 历史的账本可不好看,俄罗斯财政部曾在伊朗发债,到期后只付了利息,本金至今没还。 Gazprom去年在迪拜发的债,也因为账户被冻结而无法兑付,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违约记录。 更麻烦的是信息不透明,俄罗斯已将部分关键经济数据列为机密,投资者就像在玩盲盒,根本无法做独立的风险评估,只能被动接受发行方和评级机构给出的结论。 最现实的威胁是悬在头顶的二次制裁,任何参与其中的中国金融实体,都可能直接暴露在西方的制裁风险之下。 这是一个无法量化,却可能造成致命打击的风险。 说到底俄罗斯人民币债券早已超越了一笔普通的金融交易,它标志着一个试图独立于西方体系的资本循环圈正在形成。 这个新圈子的规则是什么?稳定性如何?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对中国市场和投资者来说这既是机会,也是一场对风险认知的终极考验。 天平的一端是战略利益,另一端则是被重新定义的“信用”本身。
很多人以为,中国不军援俄罗斯,是怕了西方的制裁。错了!真相是,9・3阅兵之后,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