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律师顺利帮助75名农民工讨薪成功,可事后才发现包工头其实早就为农民工垫付了工资,为此律师和包工头反而成了被告,遭指控虚假诉讼罪,律师本人也被判处 4年有期徒刑,可律师坚称事先不知情,就是不认罪!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法庭里一片寂静,高丙芳听到“有期徒刑四年”的判决时,攥紧拳头,声音铿锵,她说要上诉,她的情绪很难让人忽视,这位山东的女律师,几年前还是农民工眼中的“靠山”,如今却成了被告。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个案件时都愣了:一个帮农民工讨回工资的律师,怎么会走到坐牢这一步? 事情要从几年前说起,那时候有一批农民工迟迟拿不到血汗钱,一共七十五人,作为他们的代表,包工头米某出面寻找解决办法,米某自掏腰包,提前把工资垫付给了工人们。 农民工的难题暂时解了,可米某心里还憋着一口气,他想把这笔钱从工程总包方那里要回来,问题是,他并没有公开说出已经付过工资的事,而是带着一沓诉状找到了律师高丙芳。 对于高丙芳来说,这就是一起典型的劳务纠纷案,她和团队用了不少精力,跑法院,整理证据,一共打了七十四场官司,结果全部胜诉。 法院判决总包方承担连带责任,支付两百多万,农民工们一度看见希望,他们觉得总算有人替自己伸张了正义。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之后,总包公司并不服判决,提出举报,称农民工早就拿到了工资,检察机关介入复查,结果一查吓了人一跳,有些工人确实已经领过工资,甚至还有人从来没在工地干过。 原本的胜诉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成了虚假诉讼,米某承认工资表是自己编的,用工名单里有不真实的地方。 接下来的走向让人意外,米某和另一名包工头认罪,态度算是积极,最后拿了缓刑。 高丙芳却始终坚持自己不知情,她说在案子胜诉之后才从米某口里得知垫付工资的事,因为拒绝认罪,她反而成了唯一被判实刑的人。 庭审中争论的焦点很清楚:高丙芳到底知不知道工资已经发过?米某在认罪时说“早就告诉过她”,但他的说法前后不一,很多细节模糊不清。 高丙芳坚称自己被蒙在鼓里,她的辩护律师也指出,关键证人没有出庭,重要证据也没被完整调取,这个案子开庭的次数多得罕见,甚至在法庭上当庭对质,都能看出司法机关也觉得情况复杂。 一审判决下来,高丙芳当庭表示不服,随即上诉,二审期间,她解除了原来的辩护团队,换上新律师,庭审也因此多次延期。 她还提出申请,希望对庭审进行公开网络直播,但法庭没有同意,从开庭到现在已经持续很久,社会各界都在关注。 这个案子让很多律师倍感震动,一些人觉得她只是好心帮农民工,却因为包工头的隐瞒成了替罪羊。 也有人认为,律师处理群体性案件,如果连最基本的工资发放情况都不去核实,那确实不合常理,法律人和普通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歧也就越来越大。 舆论上更是吵得不可开交,有人同情她,认为她替弱势群体说话,结果被法律惩罚,这不公平,也有人强调,法律必须有底线,不论动机如何,如果证据造假,就触碰了底线。 农民工的工资问题本来就敏感,一旦有人借这个名义“包装”诉讼,不仅无法帮助真正需要的人,反而会让公众对讨薪案件的信任度降低。 整个案件中最讽刺的地方是,一开始大家都以为这是“弱者的胜利”,可随着细节被揭开,正义的形象反而被质疑。 高丙芳说自己无罪,坚持要上诉,她的坚决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屈,米某说自己不懂法,为了不担责任只能往律师身上推,不同的说法交织在一起,成了一出难以分清的罗生门。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这件事已经给社会提了个醒,农民工维权必须要靠真实可靠的证据,不能靠模糊的说辞。 律师在办案时需要更加谨慎,尤其是群体性案件,程序上的纰漏可能彻底颠覆结果,司法机关在面对复杂案情时,不仅要守住法律的底线,也要让公众看到判决的公正与透明。 正义不是靠想象撑起来的,它需要经得起推敲的事实支撑,高丙芳案是一场悲剧,但它也让人看到,当情感与法律交织时,哪怕动机是善意的,走错一步也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 信源:成都商报社——“女律师代理讨薪被控虚假诉讼”案再开庭 庭审聚焦两大焦点,法院未当庭宣判
笑点太低的不建议当律师
【3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