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变了!多家印度媒体齐发声,中国城市的科技水平和治理能力,远非印度能比,印度要学习。就连印度知名反华派-帕尔基·夏尔玛(网称甲亢姐),也发出感慨:印度新德里的运营效率,不到天津十分之一;印度起码落后十年。 莫迪政府自2014年力推“印度制造”战略,十年间手机产量却被越南反超,半导体计划卡在28纳米制程,连引以为傲的IT外包业都因AI冲击缩水12%。 反观中国,天津港的无人卡车已跑进东盟,深圳的无人机物流网覆盖喜马拉雅山南麓,西藏那曲的牧民甚至能用5G直播卖牦牛肉——这种差距让印度精英阶层彻底破防。 印度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悄悄将“如何借鉴中国经开区政策”列为头号课题,连莫迪的经济顾问都私下承认:“我们还在争论要不要修高铁时,中国人已经用城际铁路把长三角焊成了铁板一块。” 具体到城市治理,中印对比更显残酷。新德里市民平均通勤时间98分钟,是天津的2.2倍;印度人线下办护照需排队17天,中国人用政务App平均2.2天搞定;就连垃圾处理这种基础环节,天津的机器分类系统能做到无异味运转,新德里的垃圾场却常年堆成小山。 帕尔基·夏尔玛在直播中播放的天津港口视频最具冲击力:自动化吊臂24小时抓取集装箱,连接全球180多个港口,而新德里港口仍靠人工搬运,设备故障常导致停摆数日。她无奈总结:“从机场到市区,天津三十分钟的路程,在新德里要堵两个半小时,尘土大到看不清路。” 这种差距背后,是两国发展模式的根本差异。中国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在基建领域创造奇迹:日本帮印度修了五年的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至今没铺完轨道,中国同期却建成了中老铁路、雅万高铁,还帮俄罗斯用盾构机凿穿西伯利亚冻土层。 更扎心的是科技领域,印度塔塔集团想学比亚迪搞电动车,却发现连汽车钢板都要进口,而中国早已用稀土永磁电机卡住全球新能源脖子;印度8月爆发全国性断网时,中国正在测试6G太赫兹通信,网速是5G的100倍。 印度媒体的“觉醒”虽猛烈,却难掩现实困境。莫迪政府推行的“智慧城市计划”原定2025年建成100个数字化城区,但审计显示六成项目因土地征收问题搁置;新德里政府办公楼仍在用纸质文件审批,而天津公务员通过手机App就能处理政务。 这种“硬件不足、软件落后”的双重困境,让印度观察家不得不承认:“我们总嘲笑中国没有推特自由,但人家的市长信箱48小时必回复,我们的议员连选区垃圾桶都管不好。”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舆论反转并非完全自发。中国城市的发展成果,正通过上合组织峰会、金砖国家合作等平台持续向印度传递。 当印度记者坐上时速超300公里的天津高铁,体验到“一杯水不洒”的平稳服务时;当他们看到天津“城市大脑”系统实时调配停车资源、监测空气质量时,曾经的偏见开始瓦解。 就连帕尔基·夏尔玛都在节目中播放天津垃圾分类厂的视频,感慨:“中国的技术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真正融入了民生。” 不过,印度媒体的“中国热”能持续多久仍是未知数。历史经验表明,印度舆论常因外部事件剧烈波动,但此次转变至少揭示了一个真相:在科技与治理的硬实力面前,任何“价值观优越论”都显得苍白无力。 当天津的GDP密度是新德里的4倍,碳排放强度却只有后者三分之一时,印度精英阶层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问题——所谓的“民主制度优势”,为何没能转化为发展实效? 这场舆论风暴最终会走向何方?是推动印度真正放下身段学习,还是沦为昙花一现的“政治表态”?或许只有当新德里的街头不再堆满垃圾,当印度人也能用手机App半小时办完护照时,答案才会真正清晰。您觉得印度这次是真心反思,还是又一场舆论表演?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本来以为,美国拿捏中国不容易,但是拿捏印度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可现在看来,我们既
【7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