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5日深夜,日机大轰炸终于结束了,然而,当防护团队员打开防空洞门时,

趣史小研究 2025-09-09 18:34:31

1941年6月5日深夜,日机大轰炸终于结束了,然而,当防护团队员打开防空洞门时,却发现数千名重庆市民早已在防空洞里牺牲,死相惨不忍睹。国民政府用十几辆大卡车运了一天一夜才将尸体清理完。 1941年6月5日深夜,重庆的防空警报终于停了。当防护团队员缓缓推开较场口大隧道的铁门时,眼前的一幕,让所有人都呆住了。 那不是什么“死难者”,而是一堆堆纠缠在一起、面目扭曲、皮肤发紫的尸体。他们有的还在保持着挣扎的姿势,有的紧紧抱着身边的人,脸上满是窒息前的痛苦与绝望。空气里弥漫着令人作呕的血腥味、汗臭味和死亡的腐败气息。 国民政府紧急调动十几辆大卡车,才把这些尸体运走。但运到长江北岸的黑石子掩埋场时,才发现,很多“尸体”并没有完全死去,在卡车的颠簸中,一些人竟然又活了过来。 这,就是抗战时期中国三大惨案之一——“六五”大隧道惨案。 在多年前的一次采访中。一位重庆大轰炸的幸存者,当时已经90多岁了,颤颤巍巍地向我讲述。老人说,那晚,他因为临时有事没能进隧道,才捡回一条命。他告诉我,那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1941年6月5日下午6点。重庆的天空,突然拉响了空袭警报。这在当时的重庆人看来,已经习以为常了。但这次有点不同,日军来了个“夜袭”,这在之前是很少见的。很多人,尤其是从郊区进城的,来不及渡江回家,只能就近往防空洞里躲。 较场口的大隧道,平时能容纳6500人左右,那天晚上,硬生生涌进了将近一万人。 近万人挤在一个狭小、封闭、通风极差的地下隧道里,像沙丁鱼罐头一样。空气越来越稀薄,油灯因为缺氧一盏接一盏地熄灭。黑暗中,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小孩的哭喊,老人的呻吟,年轻人的叫骂,还有绝望的嘶吼。 一位亲历者回忆,当时洞里的人都开始出汗、发热,有人开始呕吐,甚至有人昏倒在地。大家拼命想往外挤,哪怕被炸死也比在这里活活憋死强。 但这扇“生”的门,却被从外面紧紧锁住了。 被上锁的“求生之路” 为什么会锁门? 这就是这个惨案最让人痛心和愤怒的地方。 当时的防护团员,严格执行上级的命令:只要空袭警报不解除,谁也不许出洞。他们以为自己是在维护秩序,却不知道,自己正亲手把几千人推向死亡。 洞内的人拼命往外挤,洞外的人拼命往里堵。在十八梯洞口,混乱达到了顶峰。有的人被推倒在地,被后面的人一层层压住。据幸存者回忆,那个洞口内外十几米的范围内,后来清理出了150多具尸体。 更让人无力的是,洞内没有电话,消息完全隔绝。外面的人不知道里面已经成了人间炼狱,里面的人也不知道,他们只是被一道铁门,隔绝了生的希望。 日军的轰炸,从下午6点一直持续到深夜11点。长达5个多小时。 当救援人员终于赶到现场,打开铁门时,面对的,是一整片紫黑色的“人墙”。 “六五”大隧道惨案,不是日军直接用炸弹炸死的。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就说,这跟日本侵略者无关。 正如当年的《新华日报》所谴责的,这是“敌机轰炸与防空设施不良,管理机关失职”共同造成的。 在惨案发生后,当时的国民政府迅速成立了调查委员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防空司令刘峙、副司令刘伯翰、重庆市市长吴国桢,都被撤职查办。蒋介石也发布了《告全国同胞书》,强烈谴责日本的暴行。 但这种处理,在当时民众看来,根本不足以平息民愤。 不过,在这场惨案中,我们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比如,当时重庆卫戍司令部的姜咏冰,在清理现场时,看到有两个士兵趁机在尸体上摸财物,当场下令枪决,以儆效尤。 再比如,社会部部长谷正伦,每次空袭后都冲在第一线,布衣布鞋,毫无架子地指挥救援。 这些细节,让我们在沉重中,看到了一丝希望的光芒。 重庆大轰炸,持续了六年多,日军对重庆实施了218次大规模轰炸,投下数万枚炸弹,造成数万人死伤。 在当时,重庆人民喊出了“愈炸愈强”的口号。这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不屈,更是对侵略者最强有力的反击。 如今,在重庆,每年6月5日,都会拉响防空警报,警醒市民勿忘国耻。 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 那些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数十年来从未放弃对日索赔,哪怕屡屡败诉,也从未放弃。 这些,都说明我们没有忘记。 历史的悲剧,往往源于人性的弱点和制度的缺陷。 “六五”大隧道惨案,是侵略者的罪行,也是当时管理失当的悲剧。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松对人祸的警惕,不能忽视对生命的尊重。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科技和信息的时代。 我们的城市,有完善的应急系统;我们的社会,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我们的国家,有坚不可摧的国防。 我们之所以拥有这一切,正是因为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铸就了和平的基石。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教训,避免悲剧重演。 这,就是我们作为后人,对那些逝去的灵魂最好的告慰。

0 阅读:72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